加強體育鍛煉、關注心理健康,多位委員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建言
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即將開幕。1月12日下午,在委員報到現場,多位委員分享了自己對青少年羣體身心健康的關注與建議。
幫助青少年將體育鍛煉進行到底
體育鍛煉是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北京市教委自2024年秋季學期起優化課間設計,將課間延長至一刻鐘,讓學生們可以有更多機會和時間走出教室、進行鍛鍊。
作爲一線醫務人員,北京市政協委員、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朱春梅對兒童健康問題一直很關注。她表示自己在對北京多所學校的調研中發現,青少年體質指數BMI偏瘦和超標的同學佔比超4成,同時近視情況也不容樂觀,且部分近視同學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青少年體育鍛煉情況也不盡如人意。
如何幫助青少年將體育鍛煉進行到底?朱春梅建議要從多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應加大對青少年體育的投入,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學校體育設施建設。同時,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青少年體育事業,形成全社會共同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比如社區提供更多的體育設施和場地,或與學校合作,開展社區體育活動,爲青少年提供更多的鍛鍊機會。
作爲教育主管部門,新建校要優先保障校內體育設施和場地,推進運動場地標準化及室內場館建設。加強全面督導,切實保障青少年的休息權,保障在校內的體育活動時間。也要改進評價機制,不要唯分數、唯升學率。還要加強對家庭和社會的引導,促進教育的公平、公正,促成家長和社會形成正確的教育觀。
學校要完善體育課程設置、豐富課外體育活動,併合理安排相應的教學任務,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家長也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鼓勵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體育鍛煉。面對孩子問題要主動尋求變,不可諱疾忌醫。
建立健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聯動機制
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同樣需要關注。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一小學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科學城分校校長商紅領帶來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治工作的提案》。他表示,儘管目前出臺了衆多關於心理健康的政策文件,但在實際生活中,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治工作仍面臨諸多挑戰。
商紅領表示,目前,不同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存在顯著差異,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資源比較匱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有待提升。同時,還存在着精神科醫生數量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心理健康服務資源緊缺以及家庭教育中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不高及能力不足等問題。
“建議衛健、教育、民政、公安、網信、共青團、婦聯等多部門建立完善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聯動機制,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階段性召開聯席會議,共享工作進展,共同解決難題。”商紅領表示,健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聯動機制,通過家校社聯動整合資源,有利於形成全方位宣傳教育網絡,提升各方心理健康意識和調適能力。
同時,促進學校心理健康工作提質增效,比如建立由書記、校長任組長的心理健康工作組,加大專業心理教師招聘力度,加強在職教師培訓。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優化課程設置,編寫科學教材,增加實踐活動。選用專業監測工具,深入分析結果,建立檔案並反饋給家長和教師,制定個性化干預方案等。
針對精神科醫生供不應求的現狀,商紅領建議支持高校擴大精神醫學本科專業招生規模,加大教學資源投入。
此外,商紅領還提到,要積極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教授家長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溝通技巧,幫助其建立積極的親子關係,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推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建立資源庫,包括心理健康手冊、親子互動遊戲、在線課程等,方便家長自主學習和實踐。搭建家庭教育服務平臺,爲家長提供線上諮詢、課程推薦等服務。
家庭教育需要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
“我仍然持續關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家庭教育,希望繼續從市委市政府的角度做好教聯體的建設,統籌好教育、體育、醫療、衛生各個方面的力量,轉變家庭教育觀念,讓幸福的家庭助力兒童健康成長。”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邊玉芳說道。
2022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如今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對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邊玉芳始終認爲,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依然很多,在“教育內卷”之下,父母過度的教育焦慮、對德育和孩子身心健康的忽視、家庭教育方法等問題仍待解決。
“我剛做完我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構的研究,我國,特別是北京的家庭教育指導體系已經建構起來了,但在專業化和觀念轉變上,要做的依然很多。”邊玉芳介紹,從深度上看,網絡上有很多家庭教育指導的內容,但專業性仍有待提升,要真正爲家長“解渴”。此外,要有針對性,針對特殊兒童的家長要有專業指導。
廣度上來說,邊玉芳認爲,當下大家都在爲家長“賦能”,但更重要的是整合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共同朝着一個目標努力。談到教育“內卷”,邊玉芳認爲,家長的層次不同,卷的特點也不同,但是,家長要尊重青少年的成長規律,“我們理解家長關心孩子的心情,但每個孩子都有適合自己的成長之路,要發掘一條適合他的路。”
邊玉芳建議家長和學校要互相合作、統一認識,不是爲了孩子的學習共同努力,而是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共同努力。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