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叛逆”娃怎麼辦?越來越多家長選擇這麼做!

家庭教育的話題時常成爲段子在網上流傳,許多父母常常處於養娃的各種“焦慮”中。在社會、學習壓力大的當下,父母究竟該如何與孩子順暢溝通,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在成長路上真正幫助到他們,是現今不少父母面臨的難題。他們嘗試走進家長課堂,努力與孩子共同成長。

近日在小鹿心嶼(鹿城區青少年心靈潤養中心)的一節《化解親子衝突 助力全家幸福》家長課堂上,有家長苦惱“我想要孩子一坐到書桌前,就投入到學習中,看到他拖拖拉拉就想發脾氣”。隨着課程推進,小鹿心嶼家庭教育導師、國家心理諮詢師方小和拋出一句“家長總是在卷孩子,孩子捲過你們嗎?他們問過你們,在單位表現怎麼樣,職稱評到哪一級,一年工資賺多少嗎”,讓在場家長忍不住大笑起來,笑過之後是一片沉默。方小和告訴家長,孩子對父母的愛永遠是無條件的,而“鬆弛感”的家庭纔是孩子的港灣。

自小鹿心嶼2023年開館以來,很多家長成了這裡的優秀生,有媽媽每週來報到,堅持了一年多,還拉上爸爸一起進步,她說“現在我能更好地接住孩子的情緒,看到他的需求”。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成長中”的家長和專業心理諮詢師,希望給予其他家長一些借鑑與思考。

家長的“成長”

“我不再給孩子貼標籤”

幾乎從兒子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家長王女士(化名)也同步在小鹿心嶼開啓家長課堂。爲什麼來上課?王女士坦言,孩子一上學,感覺壓力就來了,怕自己控制不住情緒,給他不好的影響,“想要學習去更好地瞭解孩子。”

在王女士家,平時都是和氣一團,可自從孩子上學,最讓她火大的就是“孩子做作業拖拖拉拉,10分鐘就能完成的口算硬是拖到57分鐘,一到作業時間不是肚子餓就是上廁所”,她一邊擔心,作業寫遲了影響孩子睡眠,一邊焦慮,孩子會養成不好的學習習慣,以後更難改,“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成爲常態。

通過家長課堂學習,她嘗試在要發脾氣時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等冷靜下來再和孩子商量怎麼安排時間。王女士說,孩子喜歡的課餘活動都會給安排上,但前提是先寫完作業。一次因爲沒寫完,她將孩子週末的活動取消了一場,孩子崩潰大哭,“但這個後果得讓他自己承擔。”在慢慢地適應調整中,王女士發現,寫完一部分作業安排一個活動,再回來繼續寫,孩子的效率更高。有一個週末早上,孩子爲了參加9點的戶外活動,6點半就起來奮筆疾書。

“以前總說他拖拉、調皮、不愛學習,現在我不再給孩子貼標籤。”王女士說,家裡的另一個變化是,爸爸週末有空也會去家長課堂,相較之前和他分享都愛答不理,現在兩個人可以一起討論家庭教育心得了,孩子也更願意和家長分享學校裡發生的事。

在踏進家長課堂前,李女士(化名)形容自己“長期處於崩潰狀態”。作爲一名全職媽媽,要照顧兩個男孩的生活與學習,兼顧家務,她時常感覺很無助。李女士說,大兒子的狀態比較消極,常抱怨“不想在這個家待了,不想學習了”,和李女士的溝通往往以吵架結束。但自從上家長課堂後,大兒子也開始好奇,“媽媽今天上了什麼課,學到了什麼”,他開始願意和媽媽聊天,互相分享,在圖書館看到好書也會帶回來推薦給媽媽。

在陪寫作業中,李女士不再盯着孩子,而是在旁自己看書或者練字,“孩子會感覺,媽媽也在學習,也在進步。”但有時吵架還是在所難免,李女士會把這當成孩子發泄情緒的渠道,也會認真傾聽,而不再是愛答不理。“孩子的需求有時很簡單,他們希望被尊重。”

心理專家建議

“每一個孩子都在向上生長”

作爲一名親子衝突化解教練,方小和分析,親子間的情緒衝突,主要源於一些常見的非理性信念。比如“絕對化要求”,如果家長認爲孩子“必須”9點前完成,那孩子沒有及時完成,家長就會焦慮、生氣,而去指責孩子,不會考慮孩子可能是遇到難題或者有其他心事。其實換個思路,把“必須”調整爲“希望”,那即使孩子沒完成,家長也不會有那麼大情緒,而會更耐心地去了解孩子沒有完成的原因,陪孩子一起找到解決方案。

還有一種常見的是“過分概括的評價”,家長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爲“總是”“所有”,如孩子有時先玩好再寫作業,就說孩子“總是玩好才寫作業”,難免讓情緒擴大化;還有些家長習慣有“糟糕至極的想法”,孩子只是某一天不寫作業,就會想到以後養成了不好的習慣,那就考不上好的大學,一輩子沒有出息等。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積極向上的個體。” 方小和希望告訴家長,孩子不喜歡學習往往從家長的不信任開始,催促、焦慮容易讓他們生出抗拒的情緒。“還有很多家長的焦慮源於把自己的期待寄託在孩子身上,相當於不斷在孩子身上索愛,久而久之,孩子就變成了‘空心人’,甚至導致厭學‘躺平’。”家長應該“選擇放手”,把決定權交還給孩子,相信他們,尊重他們,與孩子商量怎麼更合理地安排生活和學習。

還有的家長反映,孩子到了青春期,別說商量,連話都不和你說怎麼辦?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A證老師陳麗哲說,她曾遇到過家長求助,家有初中生,動不動就鎖房門,拒絕溝通,整天耷拉着臉,讓家長感覺“很受傷”。“那就把這種感覺告訴孩子。” 陳麗哲建議,等孩子冷靜下來,家長也要試着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對於常見的“孩子手機玩不停”的問題,陳麗哲在諮詢輔導中碰見過一個初中男生,說要“整天玩手機,不想去學校”,陳麗哲又多問了兩句“真的可以一整天一直埋頭手機嗎”“那還打籃球嗎”,面對自己的愛好男生開始猶豫。“孩子的興趣是最難能可貴的,其實他們都知道,一直玩手機是不對的,這不是興趣所在。” 陳麗哲說,不管孩子告訴家長,他們對什麼感興趣,都不要急着先否定,只要在合理合法可行的範圍內,都鼓勵孩子“去試試吧”,可以做陶泥手工、戶外徒步等,“能走出一小步,就是很大的進步”。

家長課堂預約渠道看這裡↓

隨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心理健康問題被越來越多人重視,特別是家有上學娃的家庭,家長和學生都需要情緒的出口,向外尋求幫助。小鹿心嶼通過音樂療愈、評估諮詢、團輔課程等方式,爲全區青少年家庭、中小學生提供沉浸式體驗服務,截至目前已開展活動1377場次,幫助個案輔導171人、602場次。有需要的學生、家長可以通過“小鹿心嶼”微信小程序在線預約,包括面向學生的小學生情緒力課程、面向家長的晴朗家行動課程等。

不僅在小鹿心嶼,溫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心樂園)也可以提供公益心理諮詢、心理團輔公益課和家長講座等,以及心理能力提升公益訓練營,也有爲家長開設沙盤遊戲親子課堂、親子溝通課堂。如果孩子在成長、學習和生活上有困惑,家長也可以通過微信公衆號“溫州心樂園”查詢、報名,帶孩子一同來心樂園心理諮詢室尋求幫助。

記者:金 葉

編輯:瞿含張

二審:曾雲畢

三審:林 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