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1打不贏殲-10? 盤旋性能差、雷達落後成致命關鍵
▲殲-11是獲得俄羅斯授權生產的Su-27SK,由瀋陽飛機公司建立生產線。(圖/翻社自維基百科)
提到中國現役戰鬥機性能時,多數人會把殲-11列在殲-10之上,認爲殲-11系列(包含進口Su-27、Su-30)作爲重型戰鬥機,性能肯定比中型戰鬥機殲-10還強。不過在軍方演習報導中,卻常出現「3架殲-10壓倒性打敗6架蘇-27」,「殲-10零損傷擊落5架蘇-30」這樣的新聞,讓人跌破眼鏡。
綜合陸媒報導,解放軍飛行員通過20年的實際操作,對殲-11系列戰機的缺陷相當熟悉,他們利用殲-10的特性製造有利局勢打敗殲-11。因爲殲-10這種鴨式佈局的戰鬥機,瞬間盤旋能力非常強,容易在近距空戰中搶先開火得分,殲-11雖然推力迅速,不過機頭轉向速度不夠,讓原先值得稱讚的機動性成爲弱項。
此外,早期殲-11A以及Su-30MKK戰鬥機的雷達,仍採用老式的卡塞格倫天線,因此在探測距離、解析度等都無法匹敵採用平板縫隙天線的殲-10雷達。在座艙設備上,蘇-27SK的座艙仍爲儀表板,蘇-30部分則是老式顯示熒幕,讓戰場態勢無法完全掌握。
殲-11A和蘇-30MKK一些關鍵技術過時,除非有電子戰機、預警機配合,否則無法單獨對抗殲-10。這也是中國當時半途中止殲-11A的組裝工作,自行改進殲-11B的關鍵原因。不過殲-11B也只能在超視距空戰(BVR)中抗衡殲-10,機動性方面仍未能解決原本的缺陷。
殲-11後續改造型如果想在機動性方面重獲優勢,就必須換裝推力矢量發動機才能解決。此外,進行隱身化改造,便能讓殲-11系列大幅提升生命力,加裝先進航電雷達,提高偵查範圍能力,更能掌握戰鬥局勢。
▼中國殲-10B戰機。(圖/翻攝自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