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35曝光 臺海新威脅
(圖/騰訊網)
中共軍媒(微博)近期刊登最新圖像,預告了新型戰機殲-35,即將於「珠海航展」上亮相。而殲-35的研製顯示出中共在隱形戰機技術上的重大進展,然而在深入分析其技術與戰術應用後,仍顯示出多重技術挑戰,這些挑戰可能影響其實戰能力及在亞太軍事平衡中的角色。
首先,殲-35的隱形技術雖有所提升,但在穩定性與耐用性方面仍有不足。其機身表面採用雷達吸收材料(RAM)以降低雷達反射截面,但此類材料在極端環境中的穩定性可能有限,隨着氣候或戰場環境的變化,隱形效果可能會受到影響。因此,若殲-35在長時間或高強度戰鬥中運作,其隱形優勢可能會逐漸減弱,面臨被先進雷達系統探測的風險,進而削弱其在敵後滲透或高威脅空域中的存活率。
其次,航電系統的整合性是殲-35作戰效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其航電系統的數據融合技術及處理速度尚有待進一步優化。殲-35裝備了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AESA)與紅外線搜索與追蹤系統(IRST),具備遠距離多目標探測和精確鎖定的能力。然而,殲-35的航電系統在即時數據整合和處理方面可能仍有不足,難以在高強度空戰中實現快速反應與精準決策。
其三,動力系統方面,殲-35的發動機性能仍然是其限制之一。據評估,殲-35配備的渦扇-13型發動機在推力、燃油效率及壽命上相較西方的F135發動機略有不足,這使殲-35難以進行超音速巡航,直接影響其在高空和高機動中的作戰靈活性。當面臨速度與靈活性更高的先進戰機時,殲-35的動力劣勢可能會限制其在空戰中的機動能力。此外,渦扇-13的壽命短且需頻繁維護,對殲-35的前線部署與長期作戰支持將構成負擔,這在戰鬥輪換和前線持續部署的環境中可能放大其劣勢。發動機技術的進一步提升是殲-35增強作戰持久性與靈活性的關鍵。
然而,殲-35的戰術定位雖具備多用途,但在攜帶武器數量及隱形設計上的限制可能影響其持久作戰效能。作爲隱形戰機,殲-35的彈艙空間受限,攜帶的武器數量有限,難以在持久作戰中支援多次任務打擊。殲-35在短期內可執行對敵高價值目標的突襲,但無法支援長期作戰中的多次打擊需求,這會限制其在實戰中的應用靈活度。
進一步言,從區域戰略的角度看,殲-35的部署確實加強了中共在亞太地區的空中嚇阻能力,但其在技術上尚處於發展階段,難以對亞太地區構成全面的空優壓制。潛在對手可能針對殲-35的隱形弱點加強反隱形技術,並持續提升防空系統,以應對此類新型威脅。
若中共未能在短期內解決隱形材料的穩定性、航電系統的整合與發動機性能等問題,殲-35的實戰效果和戰略嚇阻價值將受到限制。反之,若取得突破,殲-35的整體作戰效能將會增強,對亞太地區空中戰略格局或有深遠影響。(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