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無時差無盲區 城市有韌性更安全 三級治理中心“上新”智慧城管應用

7月10日上午9點,市市政設施中心工作人員目不轉睛地盯着大屏幕——嘉陵江首輪洪峰過境中心城區,高家花園大橋全景圖像出現在屏幕中央,一側是大橋應力、撓度、溫度、位移等數據,跨江大橋結構運營狀態監測系統忙碌地更新着各項數據……

這一幕,已在市市政設施中心預演過數次。上午11點,洪峰平穩順利過境,市市政設施中心大橋維護一處主任康衡長舒了一口氣。

重慶是我國轄區面積和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各級各部門正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步伐,讓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準。

今年,市城市管理局以“中心城區跨江大橋重大突發事件綜合應對”爲切入點,研究繪製了多跨協同流程圖,梳理各部門所涉及的業務事項、多跨事件、場景應用,目的就是一旦出現重大突發事件,能夠第一時間及時反應、協同處置。

來自市城市管理局的消息稱,目前我市已經將設施運行板塊體徵呈現,打造水電氣訊橋隧軌等多元應用場景,接入全市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爲重慶建設韌性城市、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提供決策依據。

橋樑傳感器

實時掌握大橋“健康”狀況

高家花園大橋、寸灘長江大橋、大佛寺長江大橋……車水馬龍的一座座跨江大橋是重慶獨特的風景。每天通行的車輛絡繹不絕,大車流量對橋樑健康有無影響?跨江大橋結構運營狀態監測系統實時“體檢”,將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橋樑上裝有近百個傳感器,一旦傳感器採集數據超出預設值,系統就會發出預警。”康衡介紹,安裝在橋體各部位的傳感器是系統超強算力的基礎,光一座跨江大橋一天產生的數據量超過10萬條。

記者看到,這些數據匯聚到系統後,形成一張張猶如“心電圖”的分析圖,直觀展現橋樑健康狀況。“通過對這些海量數據的挖掘與分析,我們不僅能掌握實時的狀況,也能預測橋樑長期運行趨勢,預測橋樑部件的壽命。”康衡說。

康衡和同事曾經做過一些實驗,通過採集到的數據,他們發現大佛寺長江大橋和馬桑溪長江大橋索力不足時,相關工作人員取下大橋斜拉索進行疲勞試驗。“通過實驗,我們預計斜拉索剩餘壽命只剩4年,以此作爲全橋換索的依據。”

截至2023年底,中心城區28座城市跨江大橋中24座已完成橋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建設,全市城市橋隧設施智慧監管覆蓋率達70%。接入三級治理中心後,市市政設施中心進一步優化算法,完善橋樑“醫生”的診斷場景。

巡檢機器人

上天入地監測無死角

近日,檢測機器人“攀登者號”成功在寸灘長江大橋主纜爬行登頂,智能監測橋樑的拉索、吊索等部件。

“機器人巡測是對傳感器的有效補充,有時候可以幫我們發現監測的盲區。”康衡介紹。

記者看到,“攀登者號”機器人爬行姿勢憨態可掬,以橋樑附屬設施中的扶手繩作爲攀爬載體,兩組抱靴交替開合,蠕動向橋頂索塔前進。“機器人具備變軌功能,抱靴間距可橫向調整,更好地適應不同環境;通過仿生蠕動技術,兩組抱靴交替開合,運行過程中始終有兩組抱靴處於抱緊扶手繩的狀態,確保不墜落。”研發工作人員說。

除了能“上天”,機器人還可以“下地”,工作人員難以抵達的地方,對機器人而言都不算難事。

7月9日,九龍坡區華巖隧道內,記者看到,隧道壁的上方掛有軌道,機器人沿着軌道來回巡視,通過激光雷達、紅外熱像儀等技術詳細檢測隧道的掉塊、裂縫、漏水等常見問題。

“這是側壁軌道式結構監測機器人,整體採用導軌運行,導軌根據隧道的斷面結構情況,架設在襯砌拱腰位置。”九龍坡區城市管理局市政設施維護管理處華巖隧道智慧化改造項目負責人程浩介紹,機器人巡檢時,對沿途隧道襯砌進行掃描成像,發現異常情況可及時預警。

“以前日常管護是靠人工巡檢,費時又費力,像隧道頂部這樣難接觸的地方,我們必須藉助登高車架才能夠進行檢查。”程浩稱,機器人上陣後,可以對華巖隧道的結構安全狀況進行監測,對裂縫掉塊等情況進行評估,效果不錯。

此外,重慶還有公廁保潔機器人、無人駕駛清潔車、無人駕駛草坪修剪車等智慧市政設施,爲城市“美容”的同時也爲全市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提供數據,幫助管理者更加準確地掌握市容、綠化的實際情況。

“腸道”守衛者

24小時監測化糞池危險氣體濃度

7月8日,在北碚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工作人員楊鵬程輕點鼠標,大屏幕顯示了北碚區所有化糞池點位的實時狀況。記者注意到,大屏幕上閃爍着大片藍色的光點,也有少量黃色和紅色光點。

北碚區城市管理局市容環衛科工作人員劉靜介紹,化糞池監管應用對全區2400多座化糞池進行建檔賦碼,對每一座化糞池賦予了唯一的身份標識,同時將化糞池所在區域按人流量、使用頻次等綜合情況劃分爲重點、次重點、一般三類區域,在屏幕上分別用紅、黃、藍三種不同顏色進行標識。

據瞭解,不同登記區域的化糞池巡檢頻次及管控措施不同,紅色、黃色(重點、次重點)區域安裝固定點位監測設備,24小時監測甲烷、硫化氫、氨氣、一氧化碳等危險氣體濃度;同時,網格員手持便攜式氣體監測儀對化糞池進行定期巡查並採集氣體濃度等數據。

在北碚區嘉陵風情步行街,一個外形酷似“大白”的化糞池固定點位監測設備正在工作。“該設備通過傳感器連接地下的化糞池,並與後端的化糞池監管應用進行了聯網,實時監測危險氣體濃度。”工作人員尹臻臻介紹,當氣體濃度即將達到閾值時,風機進行氣體抽排,稀釋有害氣體濃度;當出現化糞池滿溢等需要人工處置的情況時,則通過三級治理中心將清淘處置工單分派至責任單位。

截至2024年6月,全市累計安裝化糞池在線監控預警系統10588套,其中中心城區已安裝5792套。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崔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