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要求壽險公司建立人身保險產品定價動態調整機制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林漢垚 北京報道

近期,人民銀行下調LPR,六大國有銀行和部分股份制銀行相繼宣佈下調存款利率。2023年以來,市場利率持續下行,各類資產收益率普遍下降,保險公司資產負債匹配難度加大。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保險公司收益率承壓,面臨利差損風險。

華泰證券指出,雖然保險產品有收益保底的特點,在利率下行週期中,對客戶的吸引力相對提升,有助於促進銷售。但低利率壓低了保險資金的投資收益和保險公司的盈利空間,嚴重時會產生利差損,即投資收益無法覆蓋保單負債的成本。對保險行業而言,長期低利率帶來的盈利風險顯然大於對銷售的正面促進作用。

因此,強化資產負債聯動、推動精細化管理、下調產品預定利率等已成爲行業共識。保險從業者、業內專家、學者普遍建議完善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動態調整預定利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業內獲悉,爲適應市場形勢變化,強化人身保險業資產負債聯動,提高行業負債質量,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已向各保險公司下發《關於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建立人身保險產品定價動態調整機制。

優化定價機制 應對利差損風險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在第十五屆陸家嘴論壇上強調,推動保險機構強化資產負債統籌聯動,將其貫穿經營管理全鏈條各環節。進一步健全保險產品定價機制,指導保險機構調整產品結構,有效防範利差損風險。推動保險機構堅持長期投資、穩健投資、價值投資,探索開展長週期考覈,努力打造核心競爭力。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裁利明光曾撰文表示,壽險產品開發和業務開展階段需要資產端深度參與,只有負債端和資產端進行有效的溝通互動才能更好地平衡收益與風險、發展與安全。

面對無風險利率下行、資產荒加劇、信用風險暴露,投資收益普遍下滑,潛在的利差損風險增加的局面,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投資總監、首席投資官邢茂華曾表示,負債端,產品轉型上可通過優化定價機制、提升死病差益,貫徹落實報行合一貢獻費差益、提升分紅險佔比等策略優化負債業務結構;資產端,以償二代二期及新會計準則實施爲契機,結合賬戶特性,構建差異化的配置策略,並通過優化配置結構,提升資本使用效率。

中國保險資管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國力也表示,強化資產負債協同管理,在資產端優化配置結構、夯實投資能力,在負債端適時調整產品預定利率、多元化利源結構,積極應對利差損風險。

有效降低保險公司剛性負債成本

爲適應市場形勢變化,強化人身保險業資產負債聯動,提高行業負債質量,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於8月2日向各保險公司下發《關於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規定:

一是下調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通知》規定,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備案的普通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從3.0%下調爲2.5%。自2024年10月1日起,新備案的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從2.5%下調爲2.0%,新備案的萬能型保險產品最低保證利率上限從2.0%下調爲1.5%。

二是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明確預定利率基準參考5年期以上LPR、5年定期存款基準利率、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等長期利率確定,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各公司按照市場化原則,圍繞預定利率基準值及時調整產品定價。

三是規範保單利益演示,對於分紅型保險產品和萬能型保險產品,要求各公司在演示保單利益時突出產品的保險保障功能,強調賬戶的利率風險共擔和投資收益分成機制,差異化設定演示利率,合理引導客戶預期。

四是深化“報行合一”。要求各公司在產品備案或審批材料中,標明個人代理、互聯網代理、銀郵代理、經紀代理等銷售渠道,同時列示附加費用率和費用結構,強化產品的精細化、科學化管理。

五是強化銷售管理要求。要求各公司加強銷售人員分級分類管理,有序實現銷售人員資質分級、產品分類、差異授權。各公司應加強產品適應性管理,根據消費者需求、風險承受能力和繳費能力,銷售適配的保險產品,不得將浮動收益誤導爲保證收益。

對本次《通知》,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徐昱琛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符合行業預期,該舉措能有效降低保險公司剛性負債成本,在長期低利率環境下,如果保險公司沒有特別好的渠道,會導致利差損風險。同時,徐昱琛預測,未來壽險產品預定利率的調整將會市場化常態化。

另有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壽險產品預定利率越高,和銀行類保本理財及其他存款類產品相比競爭優勢就越大,相應的也需要更高的投資收益來支付利息,否則就相當於“賠本賺吆喝”。但目前權益行情較差,債券收益率也在下行,“資產荒”問題愈發嚴重,資產負債利率更難匹配,這就導致了險企的中長期經營壓力持續增大。如果壽險產品不與市場利率掛鉤,壽險的利差損風險就會持續變大,還會增加惡性競爭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