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大限逼近 碳權篇/企業仍觀望 碳交易缺三帖藥方

臺灣碳權交易所成立後,陸續上架國內外碳權,不過買氣不算熱絡,業界分析,碳權需求方觀望、供給方惜售,市場難活絡,還缺三帖藥方:充足的碳權來源、接軌國際、創新交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灣碳權交易所成立後,陸續上架國內外碳權,不過買氣不算熱絡,業界分析,碳權需求方觀望、供給方惜售,市場難活絡,還缺三帖藥方:充足的碳權來源、接軌國際、創新交易。

碳交所表示,經環境部核可碳權仍有約1,800萬噸,都是市場潛在活水;環境部表示,未來將朝總量管制方向邁進,接軌國際,爲國家減碳突圍。

跨境交易敲定 牽動政策走向

2024年11月剛落幕的第29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中,達成一項重要決議,將啓動由聯合國排放規則所管理數十億美元的全球碳交易市場,富裕國可資助發展中國家減碳,併購買碳權,進一步落實巴黎協定第6.4條。

然而,這項決議有許多未知數,有國家擔憂,全球碳交易市場缺乏透明審查機制,民間團體對COP29火速通過這項提案,也擔憂缺乏完整考量。目前,除了大方向指引,尚未有更多細節,未來如何牽動國內碳交易制度變化值得關注。

碳交所成立後,率先代購國外碳權,吸引不少業者參與,然而這只是前菜,真正重要的主餐是國內「自產自銷」的碳權,2024年10月初上線後,包括奇美實業、中鋼、臺北101等共六專案、約6,080噸碳權上架,不過最後乏人問津,在公開銷售期結束後,多數案件已經下架。

圖/經濟日報提供

圖/經濟日報提供

碳交易難以活絡的關鍵之一,國內的碳權供給仍在初步階段,雖然環境部已核可的國內碳權仍有1,800萬噸活水,但企業惜售,導致進入市場的案件仍少。

環境部表示,在氣候法三讀通過後,已經緊鑼密鼓召開減碳方法學的審查,充實企業取得碳權的各項專案,也增加不少森林碳匯方案,未來將會有更多碳權來源,爲市場增添活水。

其次,產業界期待接軌國際。目前國內採行的是自願減量的碳交易制度,未來將邁向總量管制碳交易,也就是對事業排碳訂出總量天花板,且逐年降低,藉由市場交易碳權,鼓勵企業自主減碳。環境部長彭啓明已對外宣示,希望能在2028年讓臺灣走向總量管制碳交易。

未來採取總量管制,臺灣碳交易不再閉門造車,由於與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EU ETS)作法類似,可望與國際碳交易市場接軌,對碳市場是一大利多。

買賣協議交易 有望成新選擇

最後,國內碳交易除了定價交易,還有拍賣、協議交易等共三種交易方式,以協議交易來說,由買賣雙方合意議定價格,也許未來可能成爲業者的新選擇,爲手中的碳權找到價格漂亮的買方。

碳交所指出,環境部已核可的國內碳權尚有1,800多萬噸,未經使用註銷部分都是潛在可上架商品,後續是否會有新上架商品,要由廠商自行評估。

環境部統計,已註冊通過的抵換專案(碳權專案)共95案,已核發碳權超過2,600萬噸,部分已註銷使用,剩下約1,800萬噸左右,是目前可望進入碳交易市場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