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賢二傳記 揭50年奮鬥歷程
江賢二爲知名抽象畫家(陳麒全攝)
睽違臺北藝術圈許久的江賢二,近來將50年的奮鬥歷程,由天下文化主筆吳錦勳執筆,出版《從巴黎左岸,到臺東比西里岸:藝術家江賢二的故事》,首次揭露旅居海外30年及2008年移居臺東之後的心路歷程。
回首過往辛酸煎熬
江賢二爲知名抽象畫家,爲精進求藝,1967年赴巴黎後再輾轉至紐約發展,前後30年,這段期間江賢二與臺灣藝術圈幾乎失去聯絡,加上個性寡言,鮮少與人訴說這段奮鬥史,本書中一一道出不爲人知的辛酸與煎熬。
回首這段「數十年寒窗」,江賢二自己也不禁感嘆:「天哪!難怪當時油畫肌理那麼厚重。」
江賢二1942年生於臺中,25歲決定走藝術的路,就讀師大藝術系期間,受教於前輩藝術家李石樵、廖繼春與陳慧坤,擁有紮實的寫實繪畫技巧,但江賢二很早確定他的抽象畫方向,他自述:「或許是跟時代美學觀和個性有關,我喜歡抽象的東西,不想整理很細、很邏輯的東西。」
轉赴紐約接受衝擊
1967年與妻子範香蘭到巴黎,豈料心儀的雕塑家賈克梅第過世,江賢二來不及請益,加上隔年巴黎學運衝擊,夫婦倆只好轉赴紐約,受到更大的現代藝術衝擊。
「巴黎太美,藝術家無法超越,如果我繼續留在巴黎,會變成前人精神的奴隸。」紐約雖混亂、衝突卻很有活力,「就像臺灣,處處令人驚奇。」
江賢二的抽象畫追求「精神性的空間」,雖然沒有宗教信仰,教堂、寺廟卻是他喜愛流連之處,古典音樂是靈感來源,「就像古典樂音色的透明感,又像絃樂交織,音色一層一層鋪展,我的作品用色也是一層又一層。」爲了追尋內心那道光,江賢二曾極端的「封窗作畫」,在陰暗的畫室裡,孤獨地堆疊出厚重的油畫肌理、打造黑、灰色的極簡空間。
畫作遭批不改志向
然而,他的努力卻被紐約重量級藝評家艾文卡普批評畫作有3個不利成功的條件:「一是抽象畫,不是照相寫實;二有家庭小孩,經濟壓力大;三是你的抽象不是別人一看就欣賞、喜歡、收藏的風格」,他好心勸說江賢二改行或改路數。
1975年在紐約舉辦第一次個展,江賢二一張畫都沒賣出去,依舊堅持如一,從未更改意志,「每個藝術家都有一點天份、也都很用功,除非一輩子堅持自己相信的道路、一點上天給的幸運,和自己用盡力氣走下去,還是難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