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場壩|清代前的軍事重地,現代人的社區食堂

編者按:成都變得太快,感覺還沒怎麼反應過來,那些陪伴我們從小一起長大的街道隨着城市改造,很快就要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了。我們的城市在變化,很多人都去追新,誰來念舊呢?有點編輯部想留下來念舊,記錄今天的成都,留給明天的成都看。

寫較場壩的時候莫名其妙搜到這首歌,然後莫名其妙單曲循環了七八遍,嘴角忍不住噙着一點笑。一代成都人的較場壩青春就這樣煙火騰騰地奔了出來。

老成都人核桃爸回憶,二十多年前還年輕的時候,經常和兄弟夥到較場壩巷子裡的遊戲廳打街機。街道窄窄的但很鬧熱,冒菜、滷菜、烤鴨、小麪館、老火鍋、串串店佔滿,還藏進去幾個五金店、理髮店,菜在路邊上擺起擺起賣。生活在較場壩明明白白地鋪攤開。

如果說以前的較場壩是個年輕好耍的Gai娃兒,那現在的較場壩就是個會耍的中年耍哥子,喝咖啡、聽麻將、吃蒼蠅館子,幾條窄街隨隨便便竄一天,自有一片無拘束的生活樂園。

01.

清代前的軍事重地

現代人的社區食堂

現在這片是安逸的生活場,過去可是駐紮軍隊或操練兵馬的場所,在川渝被稱爲“較場”,與點兵點將的點將臺不可分割。

清代以前,成都城內駐軍在東、南、西、北較場,現在的較場壩就是東較場。新中國成立後,東較場一直是軍隊用地,但近年來已經逐漸轉爲民用,蓋起了多幢住宅大樓。緊挨着的點將臺傳說爲諸葛亮御用點將臺,現在牆上還留有蜀漢點將錄,詳細記載了蜀國時期的名將。

袁庭棟所著的《成都街巷志》中寫道: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新修的居民點逐步擴大以後新命名的街道,因爲在當地的老年人中有關於較場壩和點將臺的傳說,而對傳說中的主人卻又各說不一,有說與諸葛亮有關,有說與張獻忠有關,因缺乏史料相關記載,只能看作不可信的民間傳說。

較場壩從區位上看,西臨太古裡,東臨牛王廟,北臨望平街(猛追灣339),南靠東門大橋呈矩形分佈,內分東、西、中街,還有一條橫連東街與中街的東五街,區域內大多是低矮的老樓,高樓僅幾棟,集中在點將臺。

較場壩從地理區位看,是隱隱於市,被高樓大廈包圍的老街舊巷;走進內裡,食色飄香,也是爲打工人供給能量奔赴職場的社區食堂。

住較場壩的大多是老成都,但因爲幾棟寫字樓的存在,來這兒吃飯的年輕人也不少,一眼望去全是吃飯的地兒,飯店的佔比高約80%,所以週一到週五倒成了這兒最熱鬧的時候。冒菜、串串、火鍋、麪館、豆湯飯......十幾年的老館子在這兒扎推,還有一些老式超市、洗衣店藏在街道和小區裡,默默服務居民十幾年,也賺不了啥子錢,只是按照慣性守着日子。

網紅奶茶店、新潮咖啡館隨着年輕人的消費需求飄過來,落在這個老舊的城市片區,能適應的就生根,不能適應便又飄走了。

02.

飯沿Gai邊吃才香

牌哪兒都闊以打

爲咖啡店是第一次去採編的時候遇到的,年輕的咖啡師(兼老闆)國外留學回來,不想上班想創業,佛系地開了一家街邊咖啡店,年輕人下班或週末偶爾過來坐坐,生意不溫不火,店內遠沒有店外熱鬧。店外一堆大哥大爺天天都來門口聚起,除非風雨受阻。“炸彈!”“連子!”“三帶二!”“要不要嘛?”,小小的摺疊方桌上四個人正在打“跑得快”(成都的一種撲克牌遊戲),圍了一圈人看鬧熱,時不時冒出來一個“軍師”,“對對對對,打這個打這個!”“欸欸欸,打不得打不得!”,贏了還好,輸了軍師們就自動消音。

外面是熱火朝天的“街頭文化”,裡頭是文藝小資的“精緻生活”,天天在店門口“廝殺”,爲咖啡店的老闆再佛也有點坐不住了,想着先來後到的優良傳統,人家牌局佔地在前,小店開業在後,先把禮貌協商的姿態擺正,大哥大爺也是好說話的,“行嘛!理解理解,我們往旁邊移一米,不擋到店門口。”就這樣,街邊牌局就從咖啡店的正對面變成了斜對面。一米的距離,把人的距離拉近了些。

話說,這個事情也在編輯部傳爲一段“佳話”,隔了一年再去較場壩時特意去看看,奈何咖啡店已經轉讓了,外面的牌局也散了。正值中午,只有一位老爺爺坐在街邊,旁邊擺了一副象棋,可能正在等他的棋搭子吃完午飯,睡個午覺過來吧,我猜。

城市中,一條街巷好像守着許多舊,但是總擋不住它一波一波的更新,慶幸編輯部在不斷走進的過程中有些故事可以記下,有些圖像可以留存。

飯沿Gai邊吃才香,牌哪兒都闊以打,較場壩的大爺孃孃纔是Gai裡頭的老耍家。他們以身作則,告訴年輕人,好好過日子纔是正經事,想那麼多沒用。

中午一到飯點,周圍的人三三兩兩組隊涌進較場壩小巷,像被分流的胃液沿着街邊小店流淌開來,餐飲小館的老闆們紛紛開始把桌椅往外擺,每個街邊小桌子標配2-4個人腦袋,弓着背“唆哈”着碗裡的肉、粉、面、飯,腦袋一上一下,不亦樂乎。隨着夏天的到來,晚上的街邊小吃、大排檔也五花八門地張羅了起來,夜燒烤、小龍蝦、冷鍋魚、小酒吧,街邊彩色小凳、戶外躺椅安好,等待一個屁股上坐。

其中火爆店鋪的代表,如黃哥江油肥腸總店,在十七中門口開了十多年,口碑一天天地積累下來,名氣一點點地傳播出去,現在好多回頭客就貪這一口,新客人也順着大家的好評找過來,每次路過,店裡街邊的座位都被坐滿了。店門口拉着橫幅:成都蒼蠅館子50強,四川·成都電視臺雙臺推薦品牌。

其實街裡的老店不必這些紅豔豔的認證,十多年日子磨下來,還好好地活着、經營着,歲月早就給它掛牌了。

麻將聲是較場壩的背景音樂。先不說明面上在街邊隨處偶遇的牌局,就連隨便穿過一個小區,轉過一個街角,窸窸窣窣、嘩啦嘩啦的麻將聲不知從哪個屋就偷跑出來了。較場壩東苑一定窩着許多麻將重度愛好者。裡面住的大多是本地老居民,退休生活當然離不開四方小桌、長方小牌,那都是能握在手裡的實實在在的快樂。

koyi咖啡店開在較場壩東苑的鐵門進口處,店內溫馨復古,滿滿的法式風情,店外小區褪色的紅色遮陽傘下,隨意放置幾把竹椅,時常有叔叔嬢嬢拿着茶杯過來乘涼聊天。除了這裡,點將臺橫街的老巷裡四處散落着棋牌室,就連點將臺小區樓下的鍛鍊區也偶爾扎堆幾場。

成都人愛打麻將這個事是公認的,無論是喝着咖啡打還是啖着三花打,大家的目光都在牌桌上,吃碰槓胡、你來我往,這樣安逸自洽的晚年生活,真是有福了。

03.

“明年退休,這麪店是要傳給我兒子的。”

十幾二十年的老店在較場壩裡也是尋常。守着一家店過幾十年日子,撐起一家人的生活,算是那個年代名副其實的創一代。

鍾記牛肉刀削麪館的鐘叔年近60,看起來很乾練,拴着紅色圍裙,不胖,長期在廚房裡活動,手臂看起來很結實。這家店是個夫妻店,鍾叔主內,熬湯、下面、打料;鍾叔老婆主外,招呼客人、收銀、上菜,話不多,笑起來靦腆又親切。我和鍾叔聊天的時候,對桌正在吃麪的胖大哥加入羣聊,說自己是這家店的老顧客,從學生吃到了工作,從少年吃到了爲人父母,無限感慨。

那個年代做生意沒那麼多歪心思,從家鄉來成都謀一個出路,守着一門手藝就死心塌地的過日子,只求能一天好過一天,雖然辛苦,他們也堅信這是一條對的道路,忍得了慢也守得住心。

鍾叔說等他60歲退休了,就把店交給兒子打理。他兒子前年大學畢業,工作了一兩年,常有不順心的時候。我當時疑慮年輕人是否甘願回來守着父輩的一家小店?過了一年再去較場壩採編時,已然看見鍾叔的兒子連同兒媳在店裡忙碌,突然感覺鬆了一口氣,這口氣是給包括我在內的年輕人鬆的。像鍾叔的兒子守着老店當個創二代也好,踏踏實實地靠着雙手努力生活,是祖祖輩輩踐行的道理。

無獨有偶,這樣的故事也發生在胖哥水餃。它開在點將臺街與點將臺東街的轉角處,主要買新鮮現包的生水餃,韭菜、玉米、蔥花豬肉、白菜豬肉餡等多個味道可選。店裡阿姨洗好了蔥,隨手就拴在門口掛上,“門口掛大蔥”就成了店招牌。除了生水餃爲了方便不想做飯的鄰里,也賣煮好的蘸餃,可以在店外的桌椅上吃。

胖哥水餃沒有胖哥,只有一個皮膚很好的阿姨和她兒子,兒子也長得白白嫩嫩,餃子皮似的。第一次去採編的時候,他主管點單收銀,還比較生澀的樣子,今年再去採編時,已然成熟了許多,皮膚也黑了一點。

這些老店在新一代的守護中會如何呢?我們一起期待着吧,希望“門口的大蔥”一直綠油油。

老店有了新傳承,很多飽含活力、創意滿滿的古着、咖啡、特色餐飲店也散落在這片區域,像夏日沙灘上的白色貝殼,星星點點地閃着光。

同福社私房菜是其中一枚寶藏貝殼,位於較場壩中街的老房裡,是成都老饕的私藏店。老闆收藏了許多古法川菜典籍,致力於研究古法川菜已經七個年頭。編輯部傾情推薦同福鱔魚,口味鮮香濃郁,一定要在吃完的時候在湯汁兒里加份面,現在想起來都嘶呼嘶呼流口水。此外青椒炒肉、燒白、墨魚燉雞等都是味道正宗的家常菜,如果有外地朋友來成都,不妨帶他去感受一下古法川菜的魅力。

幾條老街連接而成的生活片區,平常地生長出一些便民的業態,較場壩以平常心守護,也以平常心納新。在城市自更新的浪潮下,許多東西消失和改變的速度似乎更快了,現在這條街上有的小店,下次來就不一定能看見了。

去較場壩的坐坐吧,聽着流行樂伴着麻將聲發個呆,再挑個閤眼緣的蒼蠅館子Gai邊來一頓,有些故事也許只邂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