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道ETF入市 險資開年佈局權益資產

作爲重要的長線資金險資,持續加大着對權益市場的投資佈局。3月11日,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近期,首批10只中證A50ETF正式獲批,備受市場關注。在機構持有人列表中,險資背景頻頻出現,從平安、摩根兩家公司的中證A50ETF上市交易書來看,險資進行了大手筆配置,合計持有份數過億。

此次險資大舉認購摩根中證A50ETF、平安中證A50ETF釋放出何種信號?2024年險資具有哪些權益資產配置價值?

多家險資佈局中證A50ETF

截至目前,首批中證A50ETF全部成立,發行的公司包括摩根基金、大成基金、平安基金在內的10家。

根據近日發佈的摩根中證A50ETF上市交易公告書,十大持有人中有四席是險資。具體來看,摩根中證A50ETF的第一、第二、第四、第十大基金份額持有人依次爲“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分紅—個人分紅”、“國華人壽保險—分紅二號”、“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萬能—個人萬能”、中國人壽再保險,持有基金份額佔比分別爲3.97%、2.2%、0.88%、0.71%。

根據平安中證A50ETF上市交易公告書,險資則同樣佔據多個席位。平安中證A50ETF的前四名持有人中,前四席均爲“平安系”的保險公司,第六大基金份額持有人“平安基金中韓人壽1號單—資產管理計劃”也認購了1000.12萬份的平安中證50ETF,持有份額佔比爲0.5%。

綜合來看,上述各險資合計持有約1.55億份摩根中證A50ETF、5.83億份平安中證A50ETF。

萬聯證券投資顧問屈放對記者表示,首先,中證A50具備中長期投資價值;其次,中證A50樣本股也基本屬於高市值、高流動性和高成長的公司,符合險資投資範圍;最後,國際機構投資證券市場基本採取配置ETF指數基金作爲權益投資的基本。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也表示,“平安系”等險資大舉認購,反映出險資看好目前市場投資價值,具有一定的吸引力,A股仍然處於歷史估值底部區域,股市投資機會大於風險,險資投資權益資產,提升投資回報預期的意願強烈,險資更關注優質資產或者具有代表性的ETF,提升未來投資回報預期。

“2024年是中國權益市場的拐點,首先國家明確內需刺激,大規模設備更換升級就是主要手段,其次,通過發行政府債券,吸引居民存款再投資,拉動經濟,也是促進資本市場活躍的重要因素,險資正是看到了政策導向,及時配置了中證50權重股,爲的是押注國內資產價格上行。”深圳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執行院長王兆江表示。

除此之外,此前新華保險和中國人壽通過共同出資成立私募基金的方式加大對權益市場投資,也備受市場關注。日前,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已經完成了產品備案,在業內人士看來,已經具備入市條件,並且後續無疑爲市場注入了一股強大的長期資金。

險資權益配置比重將提升

“當前,市場上不缺資金,缺少的是能承擔風險的資本金。”3月7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易綱表示,當前要把增加社會資本金投資和融資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研究推動保險資金、養老金、企業年金等長線資金入市。

險資配置權益資產的比例上限最高可達佔其上季度末總資產的45%,但目前險資配置比例還相對較低,屈放對記者表示,特別是人身險近年來受到償付能力充足率的影響,投資比例普遍沒有超過20%。

這背後,險資入市面臨一些挑戰。屈放進一步表示,影響險資配置的主要因素有宏觀因素,包括政策和監管的調整、產業發展走向和社會經濟結果,也包括險資企業自身的資產負債情況以及償付能力等,還包括權益市場產品端的改善,包括中長期投資品種等。

未來,進一步推動險資入市能夠完善其投資範圍和標的。在郭施亮看來,險資入市有利於爲A股提供增量資金,提升機構投資者佔比,增強大資金投資權益資產積極性,豐富資產配置結構,提升投資回報預期。

東吳證券在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隨着保險資金長期入市的趨勢以及權益市場的長期牛市預期,保險股的投資機會正在從左側轉向右側。報告同時也指出,險資在償付能力充足率、投資收益目標和資產負債匹配的財務目標之間尋求平衡,預計2024年險資仍有響應監管號召的資金入市配置動力。

據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髮現,開年以來,險資機構密集調研A股上市公司,不只此前大熱的科創領域,也涉及了通信、銀行等多個板塊。屈放表示,從目前的險資調研情況分析,不僅包括高市值、高安全墊在內的核心資產,也開始關注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爲主的科創型企業。

“2024年的權益資產配置價值是凸顯的,這是因爲國內資產價格在二級市場表現處於歷史低位,並且與全球大類資產價格相比,也極具性價比,另外,全球加息週期已進入尾聲,下半年美聯儲大概率率先降息,國際市場流動性將趨於寬鬆,今年的權益資產市場表現將優於2023年。”王兆江表示,下一步險資權益配置比重大概率會提升,企業上看,投向將包含央企、地方國企控制的優質資源、優質企業,還包括產業升級方向,比如具有新質生產力的企業;行業上看,將包括有色、能源、金融、地產、非銀、保險、交運、物流、公用事業等。

北京商報記者 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