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礦山修復治理違規採礦 臨檢前再種樹掩飾
泉州藉廢礦生態恢復違規採礦重污臨檢前種樹虛飾。(新華社)
新華社14日報導,大陸中央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發現,福建省泉州市一些地方違法違規開採問題凸出,廢棄礦山修復工作進展滯後。名爲礦山修復治理,實際卻是開山採礦;藉土地平整之機,違法開採礦產資源;甚至在督察進駐前夕,倉促在生態修復區種植樹木、鋪設草皮掩飾,行爲乖張。
泉州市礦業開發、特別是飾面用石材開發,歷史久、範圍廣、數量大,礦山生態問題凸出。泉州市於2012年下發通知,提出全市飾面用石材礦山退出計劃和建築石料礦山調整計劃。
2020年9月,惠安縣批准兩個礦山的「生態恢復治理」項目,由兩家礦企共同成立的禾木農場開發有限公司組織實施。
新華社報導,在礦區現場,有多臺用來切割岩石的軌道圓盤鋸,礦區入口還張貼着出售荒料的聯繫電話。督察人員說,企業未按修復方案要求施工,現場不見修復只見開採。治理項目實施以來,礦山不僅沒得到修復,礦區開採面積反而擴大近一倍,達到104.5畝,非法佔用林地27.9畝。
大陸有關部門明確要求,礦山修復工程產生的剩餘土石料,應進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交易。惠安縣卻以協定處置方式,將治理專案產生的礦產資源交由禾木農場開發有限公司自行銷售。
明令禁止下,爲何違法採礦的行爲繼續發生?
督察發現,一些地方藉礦山修復、土地平整之名,行礦產開採之實。
南安市泉州東進機械有限公司於2014年8月取得雞籠山部分土地使用權,本應於2020年10月完成土地平整,但實際卻一直在進行礦山開採。到2023年4月土地平整停止時,這家公司已開採飾面用石材、砂石等礦產資源近100萬立方米,且開採範圍超出供地紅線範圍4.29畝。
此後,南安市又將該地塊交由另一家公司繼續實施「土地平整」,非法開採行爲延續至今。
這並不是個案。督察發現,泉州市一些縣(市)以土地平整名義出讓涉及飾面用石材的地塊,默許企業無需取得采礦權即可開採。2018年以來,相關縣(市)出讓的涉及飾面用石材地塊共計33宗,飾面用石材儲量近400萬立方米。
廢棄礦山修復工作進展滯後,礦山污染嚴重
一邊是違法開採,另一邊則是廢棄礦山修復工作進展滯後。目前,泉州市遺留廢棄礦山數量衆多,約佔全省1/3,修復緩慢造成環境問題持續惡化。
南安市石井鎮蔡仔山石料開採始於清朝,到本世紀初達到頂峰。據瞭解,採石遺留下來的採坑有上百處,有的採坑深達幾十米,危巖林立,安全隱患凸出。2017年8月,南安市將蔡仔山區域納入整治修復範圍,並將其畫分爲兩個生態修復區和一個綜合整治區。但督察發現,自2019年工程實施以來,納入方案的1409畝生態修復區,相關工作至今沒有實質性進展。
督察還發現,督察組進駐前夕,南安市在生態修復區突擊種植樹木、鋪設草皮。督察人員現場檢查發現,修復工作敷衍潦草,部分草皮甚至已經枯死。
不僅如此,泉州市多個礦山污染嚴重,有些還多次被周邊羣衆舉報,但相關部門監管職責落實不到位,污染問題長期持續。
新華社報導,在惠安縣禾木農場開發有限公司礦區,遍地積塵,環境污染嚴重。督察人員指出,因生態破壞和非法排污行爲,這家企業曾被羣衆舉報。但惠安縣相關部門敷衍應付,就在督察進駐前不久的2023年11月初,批准了項目延期申請,致使企業違法行爲至今未得到有效制止。
2019年以來,南安市雞籠山區域被羣衆投訴非法採礦、環境污染等問題達53次。有關部門雖然多次責令改正,但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督察組現場檢查時,企業仍在非法開採,施工場地內管理混亂,污水橫流、塵土飛揚。
礦山監管失職失責,生態修復需科學推進
督察組指出,泉州市一些縣(市)和部門對礦山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發展理念存在偏差,在礦山監管上失職失責,違法違規開採礦山破壞生態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督察組將進一步調查覈實有關情況,並按要求做好後續督察工作。
針對督察組發現的問題,泉州市提出將抓緊制定方案,對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進度實行全過程監管,確保整治工作高標準高品質完成。
新華社報導,藉礦山修復、平整土地等名義違法違規採礦,一直是大陸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關注重點,也是此前兩輪督察中頻頻被通報的典型問題。
礦產資源法明確要求,勘查、開採礦產資源,必須依法分別申請,經批准取得探礦權、採礦權。在福建省及泉州市已經出臺多項政策的背景下,企業新辦理採礦權基本沒有可行性,更容易滋生出假借各種名目違法違規採礦問題。業內人士表示,假借土地平整進行採礦這類問題具有一定代表性,相關部門應履職盡責,進一步加強監管。
此外,新華社隨督察人員發現,一些廢棄礦山生態治理項目流於形式,有的地方在厚厚的石粉層上簡單覆土後就栽種植物,修復效果並不明顯。對此,督察人員表示,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要進行科學評估,首先要看是否有必要開展修復、修復方案是否會產生新的破壞等。在此基礎上,科學編制實施方案,才能達到減少地質災害隱患和恢復生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