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農業新質生產力“創新密碼”

□蘇報記者 陸曉華

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於科技與裝備的進步。去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及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出,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蘇州作爲著名的魚米之鄉,科技創新如何賦能農業發展?科技強農怎麼強?

據蘇州市科技局介紹,“十四五”以來,市級以上科技資金支持農業項目近400項、支持經費超1.3億元,育成農作物新品種超百個。目前,蘇州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4.6%,居全省首位。通過科技創新引領,科技強農具備堅實基礎。

標杆性農業科技企業是提升農業“含科量”的重要因素。蘇州緊緊圍繞產業鏈開展科技招商,分層分類加強企業培育,涌現出了一大批農業科技企業,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科技支撐。

蘇州極目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全球首創雙目視覺與雷達融合技術,結合多ALS光斑線陣列掃描系統,可在複雜地形中實現“全地形、全自主、免測繪”的植保作業,探測範圍達一個足球場面積,最小可識別1釐米直徑障礙物(如枯枝、電線)。其J100無人機具備果樹底層葉片精準施藥的能力,被果農廣泛採納。目前,極目機器人在植保無人機市場佔有率全球第三,年銷售額突破億元,年作業面積覆蓋數千萬畝,顯著降低農藥使用量並提升作物產量。

農業新產品新技術的應用示範離不開高水平的農業科技園區和孵化載體。蘇州堅持高標準建設農業科技園區和星創天地,推動農科園做強主導產業,圍繞智慧農業、生物農業等領域集聚創新資源,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江蘇常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作爲全國首批、江蘇首家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已形成以“一粒米、一株花、一隻蝦”爲鮮明特色的種業創新體系,累計育成水稻新品種48個、玉米新品種3個、自主研發月季品種300餘種。同時,引進“物聯網+”技術科學管理系統,建設智慧農業生產體系,運用智能算法、雲計算、5G等數字技術手段,採集實時數據,減少人工投入,降低勞動強度,有效節約勞動用工30%以上,經濟效益提高1倍以上。

蘇州立足本地經濟優勢與資源特色,加強與大院大所的產學研合作,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大力推動研發機構賦能產業、服務企業。

華東農業科技中心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與蘇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中心聚焦智慧農業、數字設施農業、農業機器人以及營養與健康四個方向,形成了持續高效的科技成果產出,已建成“無人化農場”示範區,綜合機械化率達98.82%,節省人力45%以上,A+溫室工場入選國家級智慧農業優秀案例,智能裝備展廳和無人農場指揮中心已投入使用,孵化了一批優質高效的科技型農業企業,打造了全國農業科技標杆和未來農業示範樣板。

面向未來,如何讓蘇州現代農業更好地插上科技翅膀?

蘇州科技局介紹,將從企業主體培育、核心技術攻關、重大平臺建設、創新要素集聚等方面發力,進一步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培育壯大農業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