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臺灣花蓮7.3級地震:何爲逆衝型破裂?爲何福建浙江震感明顯?
高清揚
4月3日7時58分,在臺灣花蓮縣海域(北緯23.81度,東經121.74度)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爲逆衝型破裂。
什麼是逆衝型破裂?7.3級地震的破壞力有多大?爲何大陸地區也有震感?對此,人民網採訪了北京白家疃地球科學國家野外觀測科學研究站站長、研究員陳石進行解讀。
造成此前甘肅積石山地震和本次臺灣花蓮地震的“逆衝型破裂”究竟是什麼來頭?陳石解釋,逆斷層對應的地震就是逆衝型地震。逆斷層是一種由地殼擠壓造成的斷層,其中一側巖塊相對於另一側向上推覆。這種斷層通常發生在地殼擠壓的地區,如造山帶或板塊邊界的擠壓帶以及俯衝帶淺部。
地震發生後,我們常說的“幾級地震”是如何測定的?陳石表示,震級是利用地震臺站記錄到地震波的振幅與週期計算得到的。由於受地震波輻射的非均勻性、傳播過程中地球內部介質不均勻性等因素影響,不同臺站測定的震級可能存在差異,所以通常將不同方向、不同距離的地震臺站測定震級的平均值作爲一次地震的震級。
那麼,此次發生的7.3級地震是什麼概念?陳石表示,在實際情況中,地震的破壞程度與震級密切相關。“例如,2級以下的地震通常不會被人類感知或造成建築物破壞;5級左右的地震在地質條件較差或建築結構不牢靠的地區可能會造成一定範圍的破壞;而發生在人口稠密區的7級以上地震可能會造成一定規模的人員傷亡、建築物倒塌、橋樑破壞等災害。”
陳石進一步解釋稱,地震的破壞力不僅取決於地震的震級,還受到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質條件、建築結構等因素的強烈影響。所以發生在不同區域同一震級的地震,也可能造成顯著不同的破壞。
而海域地震相比於陸地地震,由於區域地殼介質和地震環境的差異,地震波傳播和產生的地面運動往往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其造成的影響和破壞也會有所不同。
據悉,此次臺灣地震發生後,福建、浙江等地都有較爲強烈的震感。陳石表示,這是因爲本次地震距離大陸沿海城市距離較遠,地震動近場高頻能量衰減快,而長週期成分衰減較慢。大陸沿海城市有大量的高層建築房屋,高層建築的自振週期較長,受地震動的長週期成分影響產生共振作用,對建築結構的長週期振動產生明顯的放大,導致大陸沿海城市地區的一些居民會感受到較強的晃動,震感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