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末,共有1463家上市公司實施回購——回購增持升溫釋放積極信號

來源:媒體滾動

今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回購和重要股東增持升溫。其中,既有多家公司的註銷式回購優化股本結構,也有公司董監高、實控人“自掏腰包”的增持,實施頻次和落地速度也較以往有所提高。

“大手筆”回購頻現

上市公司股份回購是資本市場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安排,具有優化資本結構、提升公司投資價值、建立健全投資者回報機制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截至8月末,今年以來滬深兩市共有1127家上市公司新增披露回購計劃1204單,同比分別增加814家和882單,計劃回購金額上下限區間爲789億元至1462億元,同比分別增加409億元和758億元;共有1463家上市公司實際實施回購,合計金額已超過1000億元,同比大幅增加。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吳丹表示,今年A股上市公司回購活躍度持續提升,充分展示了公司對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及內在價值的認可,釋放提振市場情緒的積極信號。

“大手筆”回購成爲今年上市公司回購的重要特點之一,對提振投資者信心帶動明顯。據記者統計,包括藥明康德、三安光電、寧德時代、順豐控股在內,年內已至少有14家公司實施回購金額超過10億元。

市場回購增持升溫,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推動的。中航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表示,首先,監管部門鼓勵上市公司通過回購、增持穩定股價和市場信心,並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降低迴購的門檻和簡化相關手續等;其次,今年以來,A股不少股票估值創出新低,股價低於長期合理水平,長期投資價值凸顯;再次,部分上市企業盈利增長、現金流改善,從而選擇將部分現金用於股票回購,既可以提升每股收益,穩定股價,又可以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增強投資者信心。

註銷式回購成風潮

在監管層積極鼓勵引導下,今年以來實施註銷式回購的上市公司數量日益增多。

業內人士認爲,註銷式回購有助於每股可分配利潤的增加,對資本市場企穩復甦的作用更爲明顯。

新“國九條”中提到,引導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後依法註銷;4月底新修訂的滬深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規定,回購股份並註銷的可以納入上市公司現金分紅金額;5月證監會修訂發佈的《關於加強上市證券公司監管的規定》指出,鼓勵形成實施股份回購的機制性安排,積極通過一年多次分紅及回購註銷的方式提升股東回報、優化治理結構。

截至8月末,滬深兩市新增披露註銷式回購計劃合計170單,同比增加136單,計劃回購金額上下限區間爲189億元至324億元,同比分別增加121億元和203億元,藥明康德、伊利股份、京滬高鐵、九安醫療、順豐控股等回購註銷上限在10億元以上,最高爲伊利股份回購註銷上限20億元。

同時,還有多家前期已披露回購計劃的公司主動調整回購用途,變更用於減資註銷,更直接地回報投資者。

“考慮到美聯儲降息,國內政策發力支持有望加碼、人民幣匯率強勢反彈升值等因素影響,資本市場情緒得到顯著修復。”吳丹認爲,在此背景下,多家優質上市公司迎來優化股權結構的配置窗口期,在低估值和良好預期下注銷式回購增持公司股份,以提高股東回報率、每股資產價值和未來公司市值。

提振投資者信心

今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回購方案還呈現出落地加快、頻次增高兩個特點,顯示出上市公司積極落實回購計劃、真金白銀回報投資者的決心與誠意,有助於提振市場情緒。

根據《上市公司股份回購規則》,公司回購股份用於減少公司註冊資本、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轉換上市公司發行的可轉債,回購期限自審議通過方案之日起不超過12個月。但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將回購實施期限限定爲6個月甚至3個月,大大加快回購落地速度。

比如,咸亨國際於7月24日披露回購方案,擬以自有資金回購5000萬元至6000萬元公司股份用於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實施期限爲自股東大會審議通過本次回購股份方案之日起6個月內;8月21日,公司就披露首次回購公告,公司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首次回購176.38萬股,交易總金額爲1615.34萬元。

同時,還有不少上市公司提高了回購頻次,在上一期回購結束後立刻開展新一期回購計劃。

在增持方面,截至8月末,滬市共有595家公司新增披露大股東、實控人、董監高增持計劃,同比增加447家;增持金額上限合計476億元,同比增加344億元。其中,9家增持上限超過10億元、17家增持上限超過5億元,向市場傳遞了堅定看好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積極信號。

在鄧海清看來,上市公司高管用真金白銀增持自家股份,彰顯了公司內部對公司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以及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將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進而有效提振投資者信心。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