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原研藥爲何在中國醫院“消失”

最近,一位親戚入院治療,問其原因,說是之前一直服用的進口降壓藥醫院沒有了,只能改爲同一成分的國產藥。雖然成分相同,可血壓就是降不下來,親戚又不想到藥店自費購買原來的進口藥,最後弄得血壓飆升,不得不入院治療。

確實,不少患者就醫時,發現大多數進口原研藥都無法開出,要不說是醫院沒藥,要不就要自費而不能用醫保。無論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還是臨牀實踐中,原研藥的效果即使說不上比國產藥、仿製藥好很多,起碼療效不會差,既然是好藥,爲什麼卻在醫院消失了?

首先,科普一下“原研藥”與“仿製藥”的區別。簡單來說,原研藥就是研發公司經過多年研究、臨牀試驗、專利申請,最後推出的“首發”藥物。因爲研發成本高,生產商會在專利期內通過定價來保證回本。而仿製藥是當原研藥的專利期過後,其他企業依法生產的替代版本。仿製藥的成分、劑量與原研藥基本一致,療效也應當等同,但價格通常更便宜。

衛健委數據顯示,中國4000多家藥企中,90%以上都是仿製藥企業,全國17萬種藥品中,95%以上都是仿製藥,所以在中國,國產藥基本等同於仿製藥,原研藥幾乎都是進口藥(中藥、中成藥除外)。

仿製藥上市前都需要經過等效性評估,這意味着仿製藥的主要成分、劑量、安全性和作用效果都必須和原研藥高度一致。

但是,仿製藥的輔料和製備工藝可能與原研藥不同。例如輔料中的填充劑、潤滑劑等成分,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藥物的崩解速度和吸收速度。不同的工藝也可能影響藥片的硬度、釋放速度等,導致藥物在體內的分佈略有差異,但通常不會導致療效的明顯變化。對一些特定的病人,,這些差異可能會影響藥物的耐受性或引起不良反應,但不太影響主要療效。

由於技術壁壘,仿製藥也很難完全複製原研藥的效果。例如,一些原研藥採用特殊的專利技術,設計獨特的釋放機制,使得藥物在體內長時間維持穩定的血藥濃度,而仿製藥未必能完全複製這些特性。

此外,原研藥由於長期的臨牀數據積累,在療效和安全性方面有更多的實證支持,而仿製藥雖然通過了標準的藥效測試,但長期數據可能沒有原研藥豐富。

因此,很多時候仿製藥的實際療效並不如原研藥,有些患者無論怎麼服便宜的仿製藥,就是達不到原研藥的效果,結果還多花了錢,多受了罪。

原研藥之所以在醫院“消失”,原因有很多:

首先最關鍵的原因是國家推行的藥品集採政策。簡單來說,這個政策通過大規模集中採購,讓同一種藥物的價格大幅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用藥負擔。但在“拼價格”的過程中,價格較高的原研藥在許多集採項目中落選,因此難以進入醫院的藥品目錄。特別是一些進口原研藥,受制於國內外政策以及定價限制,即便醫院有需求,供應商也不一定願意以較低的價格供應,從而導致醫院無法獲取原研藥。

其次,藥品的生產和流通也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2023年以來,全球通貨膨脹,原材料價格上漲,不少原研藥生產商出於成本考慮放棄了部分市場,這在中國市場尤爲明顯。一些國外藥企因爲中國市場的價格壓縮,不再積極投標或直接撤回在中國的部分藥品,使得醫院在採購時無法選擇原研藥。

第三,中國的藥品審批流程相對複雜,從藥品註冊、質量認證、價格備案到進入醫院藥品目錄,每一步都需要時間和成本。尤其對於一些新上市的原研藥,進入醫院的速度慢,供應鏈跟不上時效。即使原研藥在市場上已經獲得批准,也可能因爲種種流程原因還未能被各大醫院採購,這讓患者和醫生都很無奈。

第四,醫保規定醫院必須用夠一定比例的集採藥品,否則可能影響下一年的醫保基金撥付。這導致醫院不得不讓醫生多開集採藥品,而儘量少開、不開非集採藥,甚至將開集採藥的數量和醫生的評優、績效、獎懲機制綁定在一起。這在一定程度上使醫生開藥的自主權受到了限制,又讓開進口藥的“指標”變得非常稀缺。

最後,目前的醫保支付方式是按病種付費。也就是說,針對某一個病種,醫保固定報銷這麼多錢,如果患者實際治療費用超過醫保支付額,多出來的費用就由醫院承擔,如果醫生水平高,少花費就治好病,就能給自己多賺錢。因此,很多醫生在開價格昂貴的進口藥時往往非常謹慎,精打細算,以避免讓醫院或自己自掏腰包。

面對原研藥消失的現象,作爲普通患者,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1、相信仿製藥,減輕負擔。對許多疾病來說,仿製藥和原研藥的療效差異非常小,而且仿製藥價格更爲親民,在多數治療需求中是安全且有效的選擇,患者不必因爲醫院只開仿製藥而焦慮,更不必懷疑醫生的處方,放心服用。

2、多諮詢醫生,尋求專業建議。如果特別依賴某種原研藥,可以和醫生溝通,瞭解用藥選擇和替代方案。許多醫生會給出合理的建議,甚至可以根據情況推薦在院外購藥的方案。在必要時,醫生也會幫助患者進行藥物調整,以確保治療的連續性和效果。

3、優化報銷政策,滿足多元需求。集採通過壓縮流通環節,減輕了羣衆的醫藥費用負擔,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部分患者對原研藥的需求也同樣不容忽視,一個良性的醫藥市場,應該是充分給予患者實惠和選擇。

因此,需要更人性化的政策,在同等的報銷標準下,讓患者自行選擇國產仿製藥或是進口原研藥。例如,一款採集的國產仿製藥是10元,醫保支付8元,患者個人支付2元,而同類原研藥是30元,醫保依然可以按照8元的標準報銷,另外22元由患者自行承擔。

4、醫療機構應解綁對使用集採藥的各類考覈指標,讓醫生可以真正根據臨牀實際需要自主選藥。政府和藥企則要致力於提高仿製藥質量認可度,加快藥品審批進程,逐步完善藥品供給鏈,確保患者能獲得所需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