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安寧》,成也“宅鬥”敗也“宅鬥”

犀牛娛樂原創

文|沈婉婷 編輯|樸芳

在近期扎堆播出的幾部古偶中,《錦繡安寧》屬於熱度和播放量表現相對出彩的一位。

僞骨科文學、宅鬥羣像、權謀鬥爭、輕喜劇風等,一次性集齊了這麼多題材要素,不愁沒話題。事實也是如此,自開播後,該劇在貓眼、燈塔、雲合等劇集數據榜單中已連續多日位居榜首,較快的節奏、各類元素的“混搭”,吸引了不少處於劇荒的受衆。

然而看到現在,犀牛君和很多觀衆的感受一樣,總覺得這部劇的情節和角色似曾相識,尤其是前期以宅鬥爲主的劇情有太多其他劇的影子,網友辣評“錦繡安寧=紅樓夢+知否+墨雨雲間+惜花芷”。

儘管播出不到三分一,略顯過時的套路、經不起推敲的邏輯和缺乏辨識度的選角已基本奠定《錦繡安寧》2024又一“流水線古偶”的基調。

低配版《知否》?

《知否》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要論“宅鬥文學”的經典之作,近些年最成功的代表一定是《知否》。因此在其之後每每有類似題材出現時,總少不了被拿來對比,但至今卻少有作品能在人設、內核、演員等各方面超越《知否》。

《錦繡安寧》亦是如此,而其在人物背景設定、情節設計等與《知否》的某些驚人相似之處讓許多網友稱爲“低配版《知否》”。

以兩部劇的女主爲例,《錦繡安寧》中的羅宜寧和《知否》裡的明蘭都是母親早逝不受父親待見,但好在都有一個疼愛自己的祖母庇護,並且因祖母過壽而回府的情節亦如出一轍。劇中幾位姐妹的設定也能找到參照,如羅宜憐和墨蘭都是外表柔弱、內心狠辣,羅宜秀和如蘭則都性格直爽、毫無城府;又如兩部劇中的父親和小娘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寵妾滅妻、工於心計的典型代表。

那爲何是“低配版”?

某種程度上這是由劇集的題材定位決定的。與《知否》更聚焦於大女主的成長不同,“宅鬥”只是《錦繡安寧》衆多要素之一,權謀戲和愛情戲也會佔據相當大的比重,因而就無法像《知否》那樣對宅鬥戲份進行全面而深入地詮釋和演繹,給觀衆一種淺嘗輒止的觀感。

同時,無論是人物特徵還是劇情邏輯,《錦繡安寧》還欠缺一些吸引力。有網友將前期的宅鬥劇情爲“喬小娘一派爲難女主,女主輕鬆破局→喬小娘一派爲難女主,女主在男主的幫助下輕鬆破局”,如此循環往復最後扳倒了喬小娘。雖不能概括全貌倒也不無道理,過於強大的主角光環和智商不在線的反派固然能增加部分爽感,但“無腦爽”和小打小鬧的鬥爭終究經不住細品。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部真正成功的作品,不管是正派還是反派、主角還是配角,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知否》裡高露飾演的林小娘,從人物妝造、神態細節、舉止投足等都把這一美貌與心機並存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每次那聲嬌滴滴的“紘郎”更是被無數觀衆記住,而她與明蘭的“鬥法”也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關鍵內容。

反觀在《錦繡安寧》中承擔同樣角色功能的喬小娘,拋開智商、手段不說,單從外在形象和氣質上就缺乏一定說服力,以至於她與羅老爺之間的親近互動讓不少觀衆無法入戲。

如此種種,《錦繡安寧》與《知否》的聯繫大抵也只能停留在幾分的“形似”之上。

套路“大雜燴”

除了《知否》,《錦繡安寧》幾乎匯聚了當下熱門古偶最流行的元素,以至於看着看着就會時不時冒出其他古偶的影子。

比如開頭的橋段就與暑期爆火的《墨雨雲間》有點雷同,都是家中嫡女、小時候都被設計陷害、長大回府後都踏上了復仇之路,只不過身世略有不同。

即便有劇粉澄清《錦繡安寧》拍攝於《墨雨雲間》之前,但排播時間上的“天時”也是影響劇集播出效果的重要因素,觀衆並不在乎誰先誰後,他們只會憑最直觀的感受給出反饋。再加上《錦繡安寧》在爽感和節奏方面都不如《墨雨雲間》做得極致,即使率先播出也未必能達到與之同樣的效果。

又如男女主的關係,“禁忌戀”在古偶市場上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設定,放置於在此賽道深耕已久的張晚意身上更是不足爲奇。從《喬家的兒女》的“師徒戀”到《我知道我愛你》的“男小三”,再到《長相思》的“僞骨科”,網友調侃他是“掌管背德賽道的神”;而在《錦繡安寧》中又一次愛上“妹妹”更是被戲稱“愛上妹妹是你的命”。

玩梗之餘,或多或少也透露出張晚意在角色選擇上的同質化,特別是近兩年大量同類型古偶的造型、人設等區分度並不高,甚至部分情節都大同小異。就拿他近期接連播出的兩部古偶《柳舟記》《錦繡安寧》來說,二者都是愛情+權謀,而張晚意差不多的妝造、差不多的演法讓人一時間分不清究竟是崔行舟還是羅慎遠,就連教女主寫字的橋段都能巧合地“撞車”,看來他又開闢了一個新的賽道。

飾演女主的任敏亦受到不少詬病,令人齣戲的原聲臺詞、略顯普通的古裝扮相以及與角色的適配度都存在爭議,其與張晚意在劇中的CP感也遭到網友們的嚴苛審判。對於古偶來說,“男帥女美”已是公認的選角標準,一旦觀衆認爲演員與角色不貼臉,就很難代入到故事和人物情感之中。

最後也需要指出,在當下的古偶市場中,《錦繡安寧》並不是“孤本”,千篇一律的套路、喪失新意的選角、參差不齊的製作水準等讓觀衆們的審美疲勞幾乎到了極限。而這部劇以及近期古偶集體“啞火”的遭遇也再一次給行業敲響了警鐘,唯有真正紮實的故事和用心塑造的角色才能經得起觀衆們的全方位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