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研院看世界-陸抵抗制裁能力 遠比俄羅斯高

但說到整體經濟,中國目前離自給自足相當遙遠,而且這個目標似乎永遠無法實現。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2020年的研究報告,中國到了2025年可能就會陷入「糧食短缺」,雖然它目前的存糧很多,但只夠供應短期需求,而一旦陷入長期的糧食短缺,國家安全就會爆發最嚴重的問題。

想要買糧食 得確保金融安全

糧食問題乍看之下跟金融無關,但所有依賴進口的體系,都需要密切關注關鍵財務指標。中國之所以累積了大約3兆美元的外匯存底,就是爲了因應危急時刻。它對美國這些國家輸出大量商品,形成貿易順差,藉此獲得一些跟進口商品同樣有價值的貿易籌碼。不過,雖然順差國和逆差國彼此依賴,但在危機爆發時,順差國通常都比較容易受傷。

這種國際之間的貿易依賴,就是經濟制裁很難預先計算的地方。一旦瀕臨全面戰爭,國際制裁就不會僅限於金融,而是會擴大到整體經濟。如果之後某天要制裁中國,問題不會是現在很多人在談的人民幣國際地位,而是各國的經濟實力能不能撐住制裁帶來的衝擊,以及政治上願不願意做出犧牲。

當然,付款過程理論上可以跟其他經濟活動完全脫鉤,央行有辦法用數位貨幣繞過中介機構,直接與使用貨幣的個人或企業互動。但是中國的央行數位貨幣並沒有這種規劃,而且其他國家也都沒有。

另一個方法是打造一套相當於SWIFT的金融支付系統: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這套系統理論上不僅能夠避開制裁,還能加速延遲已久的人民幣「國際化」大業。可惜的是,CIPS這種銀行之間的通訊系統要真正能產生力量,人民幣的影響力就得大到讓國際銀行必須在乎中國的金融監理方式。但CIPS在2021年全年的交易額只有12.68兆美元,這個數字SWIFT短短几天就能累積出來了。

這種方法之所以至今都沒能成功,就是因爲無論哪個國家,凡是想要成爲國際資本市場上的重要角色,都得像美國那樣揹負鉅額赤字。而至少到目前爲止,中國都記得其他國家在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出現大量擠兌的教訓,所以它爲了防止人民幣陷入這種困境,一直都不願意公開資本帳。

世事複雜,結果難料

中國到目前爲止都沒有跟世界直接對抗,所以有很多因素都無法準確預測。但我們依然可以確定,萬一走到這一步,各國一定會根據中國的經濟實力,決定是否願意祭出制裁。這次的俄羅斯事件就證明了兩者的關係:俄國的GDP大概跟佛羅里達州差不多,所以制裁難度不高;中國的GDP比它龐大非常多,所以更難判斷,不過即使如此,中國的經濟實力還是不足以挑戰整個世界。

中國也有它的問題,它的規模太大,改弦易轍並不容易,國內的各種巨大需求,會讓所有輕率的舉動都一次牽動十幾億人。它必須思考在危機發生時,到底能不能成功動用外匯存底,也得思考萬一自己猜錯,會付出怎樣的代價。無論如何,美國一定會用糧食問題來威脅中國,而且威脅的效果相當大。這表示當下的世界還是延續着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規則:光靠軍隊是拿不下領土的。

(本文譯者爲劉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