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中產階級弱化 侵蝕民主根基
美國每到選舉,中產階級就成爲寵兒,各候選人拚命示好、拉攏。今年也不例外,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經濟政策標榜爲「機會經濟」,內涵是以對中產階級的維繫、搶救與創造爲主,爲此而提出政策,在降低食品、住房、醫療和家庭生活育兒成本,禁止食品雜貨業哄擡物價、提供房屋首購25,000美元頭期款補助,多方面齊頭並進。賀錦麗強調:「建立中產階級將是我總統任期內的一項關鍵目標,因爲我堅信,中產階級強大,美國就會強大。」
共和黨候選人川普不以中產階級爲主要訴求,更多的是強調爲企業減稅以及重振美國的製造業,創造就業機會。減稅可使企業更有餘裕投資、加薪、增加工作機會,經由涓滴效益發酵,也可使中產階級受惠。川普在美國政壇成爲一方之霸,其實和美國中產階級萎縮密切相關。由於製造業紛紛外移,加上一些產業的競爭力衰退,導致製造業勞工大量失業。他們原本是中產階級的中堅,如今生活悽慘,對於川普攻擊華府及華爾街菁英大力推動全球化而危害美國產業十分認同,對他誓言「奪回」製造業寄以厚望,因而促成他2016年意外當選,盛況至今未衰。
中產階級的存在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起着重要作用,因爲他們的消費能力強,能夠推動經濟成長,也可維繫中庸政治與社會穩定。中產階級原本是美國經濟的主力、民主的根基、穩定的基石,但30年來中產階級空心化,造成美國政治與社會本質的變化。
據估計,30年前美國中產階級的人口占比高達七成,如今跌破總人口的50%,下墜至這個臨界點之後,政治必定趨於民粹化。這正是美國政治右翼擡頭及川普崛起的重要原因。
美國已故政治社會學家李普塞特(S .M. Lipset)說得很透徹:「只有在沒有什麼真正窮人的富裕社會中,廣大公衆纔可能有效地參與政治,不受不負責任的宣傳鼓動的蠱惑。一個社會如果一邊是大批貧窮羣衆,一邊是少數受到優待的精英,結果不是寡頭統治(少數上層的獨裁),便是專制(有羣衆基礎的獨裁)。」
李普塞特的觀點深受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啓發。古希臘社會從繁榮走向衰退,城邦制度從輝煌走向沒落,陷入黑暗,土地兼併加劇,貧富差距日趨嚴重,工商業階層與農業階層之間的鴻溝擴大,政風敗壞,致使人們忠於城邦的公民精神淪落,變得盲目、狹隘、偏執。
多數國家爲了緩解社會衝突,兼顧政治制衡,都希望促成橄欖型社會的形成,讓社會階層結構中極富、極貧的人口很少,中間階層則很龐大。在這樣的社會中,對立的貧富兩極成爲一個連續性的排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看到拾級而上的希望,有助於減緩對立情緒與極端政治主張。有數據指美國中產階級佔全國成年人口比率快速減少,不再是人口多數 ,爲已開發國家最低者,政治情勢與選舉訴求隨而胚變。
臺灣中產階級原本不夠壯大,如今更面臨嚴峻挑戰,要成爲或是維持中產階級愈來愈不容易。民衆主要的困境與焦慮是通膨不熄,房價與生活成本持續飆升,薪資又停滯不前,許多人因而買不起房子。多數人感到經濟壓力倍增,教育成本趨高也平添壓力,而且隨着人口老齡化,醫療和退休保障的壓力逐漸加大,擔心在年老或遇到重大疾病時,無法負擔高昂的醫療費用,同時也擔憂退休後的生活質量無法保障。中產階級是臺灣政治中庸當道與社會穩定的基石,有待朝野共同多方努力,共同維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