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選書/科技泡沫vs.技術奇蹟
《科技泡沫》書封。 商周出版/提供
我最近參加了巴黎國際航空展(Paris Air Show),會場有一個角落展示了新創企業生產的前衛飛行器,名叫eVTOL,也就是電動直升機,或稱「飛天車」。這些飛行器看似製造完成,開放參觀人士輪流乘坐。其中,由矽谷新創企業Archer所設計的Midnight飛行器格外吸睛。
Archer對外承諾,未來會採用Midnight飛行器在城市周邊部署全面空中計程車服務,費用就跟Uber的高級服務Uber Black一樣。它甚至誇下海口,未來每年會新增1,000輛空中計程車。
然而,這裡有一個陷阱。會場上展示的飛行器全部都是樣機,還無法飛行。Archer原型機從未升空,首次飛行一延再延。航空展結束後兩個月,Archer主要競爭對手,英國新創企業Vertical Aerospace的飛行器進行試飛,卻不幸墜毀。
截至我撰寫本書時,沒有人知道該如何製造安全有效的eVTOL,電池重量仍是最主要的難題。若eVTOL要飛行一段距離,就需要更大的電池。但電池愈大,重量就會愈重,甚至重到無法起飛。
就算原型機成功起飛,未來有沒有機會商業化仍是未知數,因爲續航力和載運量有限。例如Archer空中計程車最多能載送四名乘客及隨身行李,但不得攜帶行李箱搭乘。由於續航力有限,Archer空中計程車在每次航程之間,都必須充電數分鐘。
即使面臨各種挑戰,也沒有嚇跑投資人。光是Archer一家公司,就獲得4.5億美元的投資。更令人驚訝的是,2022年,巴黎啓用了首座垂直起降港(vertiport),專爲空中計程車而設,內有登機區和安檢區。不久又有五個垂直起降港透過來自政府和民間資金開始動工,希望趕在2024年奧運前完工,開放參加者使用。但這是不可能的。
新創企業打造新產品難免會面臨技術風險,任何工程專案都一樣,大家很難預測開發產品有多麼困難、會碰到什麼意想不到的阻礙。但BenevolentAI、eVTOL和類似的新創公司跟一般工程專案不太一樣,它們若想成功,更需要突破性發現。
大家總以爲只要僱用大批工程師、逼他們長時間解答問題,就可以「買到」突破性發現,但情況通常並非如此。如果真是這樣,BenevolentAI早已成功用AI開發藥物,空中計程車早該在大城市飛來飛去。投資人有時可能會辯解,「這只是時間的問題」,但如果只是這樣,爲何多年來投入數十億美元,仍無法實現許多夢寐以求的發現呢?
實際上,突破性發現往往是隨機產生的。哪種電池可實現空中計程車構想?沒人能預料這個答案藏在哪裡。新創企業習慣給出承諾,說要打造最終產品,卻不敢承認自己毫無新發現導致目標難以實現。忽視真實的困境就只能奢望技術奇蹟,只可惜這種奇蹟少之又少,因此有許多新創企業陷入失望或失敗,也錯失在這個領域實際進步的機會。
努力研發不見得會有成果,但研發的價值不容否定,因爲新發現總會在某處誕生,所以仍值得我們努力。不過,我們要分清楚什麼是在解決難題,而什麼是逃避問題。(摘自《科技泡沫》,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