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名醫看瓊瑤辭世文「不該貼出來」:恐有模仿效應

瓊瑤4日在家中輕生,臉書貼出的告別文引發熱議。(翻攝瓊瑤臉書)

知名作家瓊瑤4日下午被發現在新北淡水住處過世,享壽86歲。她生前留下一段辭世聲明文,讓不少人在網路轉發並發表感言。精神科醫師沈政男卻認爲,輕生過程並不輕鬆,絕非翩然離世,老人失能比例不會超過3成,一堆外人說這是「善終」,根本就是以偏概全。雖然瓊瑤在文末勸說年輕人不要學她,但顯然就是意識到了可能會有模仿效應。他直呼這樣的輕生聲明完全是錯誤示範,根本不應該貼出來,相當令人遺憾。

「輕生過程並不輕鬆,絕非翩然離世!」沈政男今(5日)在臉書發文表示,臺灣老年輕生的發生率是全人口的兩倍,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是身體疾病、精神疾病,以及社會因素,而後者最常見的就是配偶或伴侶過世。當然,通常衝擊最大是剛過世以後,而瓊瑤的先生平鑫濤已經過世好幾年,然而,那股失落與孤單的感覺,在一些長者身上,經常是揮之不去,過了幾年依然如此。

沈政男質疑,就因瓊瑤看起來沒有明顯身體或心理病痛,於是有人就說,這不是「輕生」,而是爲自己「善終」!是嗎?輕生不管使用何種手段,過程都會帶來痛苦,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而輕生未遂的機會並不低,若果如此,造成的傷害只會讓接下來的日子更加難過。瓊瑤或許自己認爲是「理性輕生」,「但對我來說,絕非如此啊!」他直呼,瓊瑤怎麼會以爲,她自己會跟先生一樣,成爲「依賴插管維生的臥牀老人」?

沈政男提到心臟病等案例指出,總結來說,會變成「插管維生的臥牀老人」的機會,以八十歲以上失智比例約兩成來看,再加上中風等疾病造成的失能,頂多不會超過三成。有必要爲了這樣的比例,就去選擇可能造成痛苦,或未遂以後留下後遺症的輕生手段嗎?「三個字:不理性!」當然,外人只能從客觀角度來剖析,當事人才能感受到自己全部的處境,只是,一堆外人說這是「善終」,根本就是以偏概全。

沈政男強調,不管當事人考慮如何,終究是自己的事,然而,問題就出在,竟然在瓊瑤死後不久,在她的個人臉書貼出了一篇「輕生聲明」,文情並茂,引來極高點閱率。雖然瓊瑤在文末勸說年輕人不要學她,但顯然,她就是意識到了可能會有模仿效應。「其實,就是會有啊!不是你勸說,就不會有。」事實上,那篇文末所講的邏輯,完全是不通的!也就是,「我已經老了,活夠了,年輕人不要學」,殊不知,當今年輕人之中,瀰漫着一股「厭世」氛圍,不少人恐怕也都認爲自己「活夠了」。總之,這樣的「輕生聲明」,完全是錯誤示範,根本不應該貼出來。

「我的父親,在我16歲時過世,今年剛好滿40年,我懷念他的時候,只能靠回憶,頂多是僅有的一、兩張照片。」沈政男提到,如果他現在,不要講有什麼生活功能,只要是「插管維生的臥牀老人」就好,有一個溫熱的身體,跟一個能夠辨認的面容,讓自己可以在牀邊對他講講話,沒有迴應也沒關係,就跟他說,「我當了醫生,唸到了博士學位,感謝爸爸栽培我」,就只是如此,對自己來說已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了。

「人,不只是爲自己而活,偉人的遺體,幾十年後都還沒有下葬,連遺體都仍有生命的意義。」沈政男直言,安樂死,不要講實際執行議題,光是背後的生命哲學與倫理學意涵,臺灣社會根本就還沒辦法搞清楚。沒病沒痛,就只是不想成爲臥牀老人而選擇輕生,絕不等於自我安樂死,也不是理性輕生,然後又公佈輕生聲明,根本就只是一個錯誤的示範而已。這是相當令人遺憾的選擇與做法,對一個名滿天下的大作家來說。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1925或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