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肺癌治療可能會帶來肺損傷,癌肺如何同治
隨着治療手段的不斷進步,肺癌患者的預後有了大幅改善,尤其是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時間實現了突破。然而,抗腫瘤藥物如化療藥物、靶向藥物、免疫檢查點抑制劑、ADC藥物等廣泛使用,導致呼吸系統不良反應越來越常見,這種現象亟需得到重視。
近日,在一場圍繞腫瘤呼吸病交叉學科建設的媒體工作坊上,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周承志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暨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對2013年至2022年的呼吸科住院患者進行了流行病調查。結果顯示:腫瘤患者已經成爲呼吸科住院的最多人羣,其中肺癌患者在住院患者中的比例從2013年的5.1%上升至2022年的接近50%;非肺癌腫瘤病例數也在過去十年中從0.3%增加到6.4%,增加了21倍。
上個世紀由於化療藥物對心臟的損傷,心臟內科提出了“腫瘤心臟病學”。在周承志看來,現在由於新的藥物出現,腫瘤治療導致的呼吸問題已超過了心臟問題。
“過去,腫瘤治療手段不理想時,腫瘤本身導致的重症,是導致晚期肺癌重症的第一原因,但現在,隨着治療手段越來越豐富,導致重症最常見的誘因是腫瘤治療相關不良事件。”周承志以免疫治療舉例,這是被越來越多人認可的治療方式,很多患者可以從免疫療法中獲益,但有一些患者階段性會出現一些嚴重的免疫不良反應,其中又以肺損傷排在第一位。
周承志認爲,如何減少腫瘤診療對呼吸系統的負面影響,減輕抗腫瘤過程中的肺損傷,是腫瘤呼吸病學未來的研究方向。
在現場,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周建婭教授表示,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長期佔據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前幾位,這些疾病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礎和發病機制,在肺癌患者當中,有40%至70%的患者合併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如何進行癌肺共治,把這兩種疾病控制得更好,讓肺癌患者能夠活得更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免疫治療當中,如何將肺損傷降到最低,或者在早期階段進行識別,這是呼吸科需要解決的問題。”周建婭說。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暨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在全球範圍內首次提出並在“Trends in Cancer”上發表了“腫瘤呼吸病學”這一新的學科概念。
周承志說,“腫瘤呼吸病學”的提出,正是爲了關注腫瘤診療所導致的呼吸系統不良事件,併爲腫瘤診療相關呼吸毒性的診斷、治療、預防提供建議,呼籲學術界高度重視這一現象,從頂層設計醫療政策方面,到基礎科研及臨牀研究層面,再到相關企業藥物研發層面,最終爲長期生存的癌症患者的呼吸健康保駕護航。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包括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在內的十餘家醫院正在着手推動腫瘤呼吸科教中心的建設,帶動區域學科建設,助力呼吸腫瘤亞專業發展,讓患者能真正在“癌肺同治”中獲益。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王珂表示,呼吸科醫生既要持續發揮自身對於呼吸系統瞭解充分的優勢,也需要進一步提升在肺癌診療領域的知識儲備與專業水平。呼吸科教中心的建設,有助於拓寬學科的邊界,深化科室的專業水平,爲肺癌早診早治、全生命週期管理提供更加充分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