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寧:櫛風沐雨四十載 砥礪前行再出發
1984與2024,兩個銘刻史冊的數字之間,串起了一條長長的金色軌跡。
麗水景寧於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縣,後幾經撤併。1984年,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經國務院批准建立景寧畲族自治縣,這是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和華東地區唯一的民族自治縣。自此,這座在浙閩交界處的山區小縣拉開了華麗蝶變的恢宏序幕。
40載開拓進取,景寧全縣上下在共同富裕新徵程中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不斷匯聚起跨越趕超的磅礴偉力,以成熟自信的腳步向前邁進,奮力奏出“生態好、產業優、城鄉美、文旅興、百姓富”激越昂揚的樂曲。
歲月不居,四十不惑;幸福安康,景秀人寧。40年奮進路上,景寧實現了從貧窮落後邁向全面小康、從百廢待興到百業興旺的歷史性跨越;展望未來發展,無數夢想在此拔節生長,各族人民滿懷信心和力量。
民族團結 一路生花
空中俯瞰景寧,青山綠水相依,一片靜謐。
行走鄉村山野,處處皆景,風光無限。
景寧縣內居住着漢、畲、苗、滿、回、藏等20多個民族,做好民族工作意義重大。景寧各族人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全方位推動各民族形成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廣泛促進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和諧發展。
景寧相繼出臺《中共景寧畲族自治縣委 景寧畲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關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進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三年行動方案》等,強化宣傳教育,上下協同、共謀發展,精心畫好民族團結“同心圓”。
景寧積極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陣地,促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外延更廣泛、內涵更豐富,不斷唱響民族團結主旋律,培育了景寧法院“石榴紅普法講師團”等10餘支宣講、志願服務隊伍,打造雙後崗“循跡溯源”教學基地等20餘個“石榴紅”品牌陣地,舉辦浙西南“石榴紅”科普研討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知識競賽和專題宣講等主題活動,讓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營造全社會廣泛參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良好氛圍。
景寧有力促進各族羣衆共建共治共享。以“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爲抓手,打造互嵌式居住小區18個,通過完善機制、氛圍營造、文化交流、舉辦活動等多樣化方式,引導各族羣衆參與社區建設、基層治理;注重民生保障,在教育上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優質發展,在醫療上搭建起“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的城鄉聯合診斷平臺和遠程教學平臺,讓各族羣衆平等享受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爲建設互嵌共融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匯聚社會合力。
景寧有力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努力做到以文化建設引領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搭建“民族+文創系列”“非遺+旅遊”等平臺,做精文化產業培育與發展,推動民族手工業融合創新試點培育,打造省級非遺傳承教學基地2個,省級生產性保護基地2個,在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畲族文化,堅持中華文化主體性,增強文化自信。構建“民族節慶系列”“忠勇文化藝術匯演”等文化展示平臺,以區域性文旅發展爲契機,與桐廬、平陽等縣(市、區)、上海靜安區等長三角地區及新疆新和等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跨區域聯創共建,構建各族羣衆情感交融的有效載體。
水乳交融,情深意篤。40年來,一系列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民族團結創建舉措推動全縣各族羣衆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相互借鑑,情誼越來越深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基礎更加廣泛穩固。
進位趕超 蓄勢賦能
日前,在麗景民族工業園,總投資120億元的富樂德半導體項目廠房結頂。該項目年產拋光片將達360萬片,預計年產值22億元,上繳稅收2億元,將實現景寧首個百億級單體產業項目零的突破,爲景寧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近年來,景寧針對二產較弱短板,把精密製造作爲主導產業,招引了26個大項目落戶。2023年,景寧第二產業增加值達28.83億元,佔GDP比重提升到23.2%,新的經濟增量助力全縣經濟總量首超百億元。
大道如砥,奮進如歌。40年來,景寧始終聚焦加快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斷激發經濟發展的潛力與活力,着力調結構、轉方式,強基礎、增後勁,經濟實現新跨越、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
一組組數據,讓景寧40年“成就故事”更有說服力:自治縣成立之初,全縣生產總值僅5193萬元,超過90%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農民人均純收入僅148元,財政收入僅254萬元;2023年全縣生產總值歷史性突破百億元關口、達到102.82億元,較1984年增長25.7倍。
40年來,景寧生態工業從無到有、跌宕沉浮,逐步邁向新型工業化。自治縣成立之初,景寧幾乎沒有現代工業,工業總產值僅1383萬元。2022年以來,景寧強力推動工業振興發展,以竹木加工、精密製造、畲醫藥爲三大主導產業,先後招引落地滬特精密、富樂德半導體、中國畲藥谷等重大項目,全縣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30億元;已基本形成景寧民族創業園、麗景民族工業園縣內外兩大園區聯動發展格局,全縣工業用地達到4540畝,景寧民族創業園、麗景民族工業園規上工業產值分別突破4.5億元、22億元,園區工業佔全縣比重超80%。
40年來,尤其是忠實踐行“八八戰略”20年來,景寧立足山區資源、生態優勢,不斷整合要素,推進農業發展模式轉變,打響“景寧600”品牌,做強惠明茶主導產業,生態農業從散到精、集約發展,逐步邁向現代化精品農業。2023年農業總產值突破12.19億元,農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20年創成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
40年來,景寧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民族和生態優勢,緊跟時代發展潮流,推動風情旅遊、觀光旅遊、康養度假深度融合、齊頭並進,風情旅遊由點及面、從弱到強,逐步邁向全域旅遊。沿着囑託指引的方向,景寧不斷增強民族風情旅遊的魅力,旅遊品牌持續打響,讓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雙雙成爲羣衆的“致富經”。2023年實現旅遊收入27.1億元。
40年來,景寧深入挖掘文化價值,推進文化基因解碼,不斷講好浙西南革命故事,讓浙西南革命精神傳播得更廣更好。創編完成民族歌劇《畲山黎明》,以平凡人物來描繪不凡的紅色時代印記,榮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優秀劇目獎”“藝術表演獎”2項國家級獎項和2023年全省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
2022年,景寧緊抓省委省政府支持走山區縣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的歷史機遇,聚焦特色,打造樣板,駛入了新一輪大發展的“快車道”。
現在的景寧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具跨越趕超的底氣,將全力攻項目、抓招引,奮力強產業、拼經濟,始終以不甘落後的決心推動景寧發展鏗鏘前行,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景寧實踐”。
城市蝶變 幸福“加碼”
天藍地綠,水清村美;新風撲面,氣象萬千。四月的景寧,像一幅潑墨的畫、一首抒情的詩、一曲動聽的歌。行走在景寧縣城鄉間,一排排整齊的房屋美觀氣派,房前屋後綠樹成蔭,寬闊的柏油路乾淨整潔,別緻的庭院鮮花怒放……在這裡,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的新景象已然呈現。
40年來,景寧始終堅持城鄉一體、協同發展,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民族和山區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先後實施景寧外舍防護工程、麗水產業集聚區生態產業低丘緩坡開發項目等工程,逐步拉開城市框架,形成“一新一老一副城一環”的中心城市發展框架,縣城面積從1984年的0.43平方公里拓展到10平方公里。通過三月三廣場、山哈大劇院、江濱景觀帶、寨山橋改擴建、千熙橋等一系列項目建設和基礎設施提升,打造靚麗新城、優化鶴溪老城、提升澄照副城,實現山城美麗蝶變。
40年來,除了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景寧的人居環境也在不斷優化。景寧各鄉鎮、街道多點“開花”,持續開展“三改一拆”“四邊三化”“廁所革命”“垃圾革命”、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美麗鄉村示範縣創建、美麗城鎮建設、景區城創建等工作,“千萬工程”縱深推進,推動鄉村環境從潔化、硬化、美化、景區化步步升級,城鄉變化日新月異。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先行官”。40年來,景寧以大手筆規劃、大資金投入、大力度建設,交通事業迎來全面發展,到2023年末,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908公里,較1984年增長了4.85倍,G322、G618、G235三條國道相繼開工建設,先後開通雲景高速、景文高速,高速公路運營里程達38.48公里,積極爭取通用機場、高速鐵路,致力水陸空一體綜合交通網打造。
變化,每日發生;幸福,油然而生。
40年來,景寧不斷加大民生事業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在就業、社會保障、養老、教育、醫療等方面發力,推動縣域公共服務從基礎供給向優質共享邁進,以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讓羣衆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城鎮居民收入從803元增長到49767元,年均增長11.2%;農村居民收入從148元增長到28100元,年均增長14.4%。
景寧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學生逐漸從“有學上”轉變爲“上好學”,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普高教育工作成功躋身麗水前列,景寧中學成爲山區縣“低進高出”的“縣中崛起”模範,小規模學校優化調整實踐經驗在全省推廣。衛生事業加快發展,景寧醫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進入快車道,縣域就診率達91.88%、基層就診率達52.89%,全縣人均期望壽命達80.65歲。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升,景寧堅持以人爲本,致力於加快建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紮實推進就業、養老、社會救助和優撫等各方面民生工作,實現城鄉基本養老服務的均衡覆蓋,景寧全縣各族人民羣衆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如今,景寧正勾勒出一幅生活宜居、環境優越、功能完善的小城新圖景。
風正時濟,自當破浪揚帆。這40年,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越,用一串串上升的數據寫在景寧歷史的記錄頁上,用高質量發展的主色描繪在景寧新時代畫卷的長軸上。
任重道遠,還需策馬揚鞭。如今的景寧,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正以昂揚的新姿態朝着建設幸福美好新景寧、開創富民強縣新局面的目標闊步前進。
40年,對景寧來說,正值青春。歲月爲證,未來可期。
4月9日,浙江日報12版刊發
文章來源:潮新聞·浙江日報
視頻來源:景寧融媒
責任編輯:孫蓓蓓 編輯:柳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