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甘霖,但smart仍未脫困

導讀:既生smart,何生極氪。

(文/潘昱辰 編輯/張廣凱)被中國車企“領養”三年後,命運多舛的昔日小車品牌smart總算收穫一份“大禮”。

9月13日,吉利控股集團宣佈與天齊鋰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上游資源、核心材料、鋰電技術研究、新能源汽車輕量化材料、軟件技術開發等多個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推動鋰電材料領域的研發創新、產業鏈垂直整合,加快新能源產業的轉型升級。

同日天齊鋰業也宣佈稱,公司分別與吉利控股集團、梅賽德斯-奔馳及smart簽署合作協議。天齊鋰業將向smart投資1.5億美元,與smart將運用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信息優勢,充分發揮產業的協同效能。

天齊鋰業領投smart品牌A輪融資

雪中送炭

觀察者網注意到,早在今年7月中旬,天齊鋰業就曾宣佈以領投方身份,通過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73億元)認購smart發行的1760.56萬股A類普通股,投後smart估值約400億元。

“天齊鋰業成爲A輪融資的領投方,對smart來說具有戰略意義。”smart首席執行官(CEO)佟湘北表示,smart與天齊鋰業不僅達成了財務融資層面的合作,更將充分運用雙方在產業鏈上下游的信息優勢併發揮產業協同效應,賦能業務穩健發展。

天齊鋰業董事長蔣衛平表示,投資smart品牌是天齊鋰業首次和產業鏈最下游汽車端建立聯繫,將進一步加深對新能源產業鏈的理解。

天齊鋰業的此番注資,對smart而言可謂雪中送炭。

成立於1998年的smart,本是奔馳旗下微型車品牌,與歷史更爲悠久的寶馬MINI相比,smart的市場表現累年不佳,成立以來總計爲奔馳帶來50億歐元的虧損,成爲後者急於擺脫的一枚燙手山芋。

直到2020年,奔馳與吉利控股集團合資成立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smart至此轉爲由奔馳出設計,吉利出技術的電動汽車品牌。而轉型後的smart也不再侷限於微型車,而是向主流市場的A級電動車尋求突破。因而合資公司總部和生產基地也全都設在中國。

2020年1月,吉利與奔馳合資成立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8年,smart的老對手MINI就宣佈與另一家中國車企長城汽車合資生產電動汽車。但藉助執行力更強的吉利集團,smart成功趕在長城MINI之前登陸市場,搶佔了先發紅利。

改頭換面後,smart首款車型精靈#1於去年6月上市。乘聯會數據顯示,經歷初期一波產銷爬坡,精靈#1於今年3月達到近6000輛的銷售表現。然而,精靈#1此後銷量卻走上了下坡路,至今年8月已不足1800輛。

無獨有偶,第二款車型精靈#3於今年6月上市,於7月爬坡至2400輛,但僅一個月後就出現環比下跌,月銷量降至不到1500輛。

有了吉利這個新靠山,smart的處境緣何依然尷尬?

smart 精靈#1

既生smart,何生極氪

商場如戰場。不僅同行是冤家,即使是親兄弟也得明算賬:同一集團內部,不同部門、不同品牌爲有限資源互相傾軋並不鮮見。

而作爲吉利傾力打造的高端電動品牌,在“親兒子”極氪上傾注的資源,自然比“領養”的smart來得更多。

從今年上半年市場表現來看,精靈#1銷量的首次環比下降,正出現於極氪X正式發佈的4月。

今年4月極氪X上市後,smart #1銷量急劇下滑 數據來源:乘聯會

與精靈#1同屬SEA架構的極氪X,兩款車型軸距完全一致,但後者的長、寬、高全面大於精靈#1,配置方面也更具優勢。

最爲關鍵的是,其平均售價比精靈#1足足便宜了1萬元有餘。

與smart精靈#1同架構的極氪X,成爲影響前者銷量的“禍首”

事實上,作爲“親兒子”,極氪在吉利的電氣化戰略中始終居於首要地位,迄今已推出三款車型,覆蓋旅行車、緊湊型SUV和大型MPV等多個細分市場。今年前8個月,極氪累計銷量達到6.7萬輛,同比增長115%,是smart同期銷量的兩倍以上。

在遭遇極氪X背刺後,原本市場表現一般的smart處境相當微妙。

除銷量持續低迷外,和之前在奔馳名下時一樣,smart對吉利同樣造成了不小的財務負擔。今年上半年,smart的虧損達到6.61億元,2022年至今累計虧損達21.2億元。

另一方面,銷售表現更佳的極氪,同樣沒有擺脫賣一輛虧一輛的尷尬處境,上半年虧損超過8億元。

面對電氣化帶來的持續虧損,儘管上半年吉利汽車營收超過730億元,但淨利潤卻只有不到16億元,不到行業頭部企業比亞迪的十分之一,甚至只有造車新勢力理想汽車的一半。

在此背景下,爲子品牌引入外部融資,來緩解公司財務壓力,成爲了吉利汽車的首選。

今年6月,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吉利和奔馳均退出股東行列,轉而由SMART MOBILITY PTE.LTD.和SMAR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PTE.LTD.成爲控股股東,分別持股50%。由於這兩家公司均位於新加坡,外界一度猜測smart有效仿蔚來,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打算,但並未獲得smart方面證實。

很快,smart於7月中旬宣佈啓動A輪融資,計劃從資本市場募集2.5億-3億美元。其中天齊鋰業作爲領投方出資1.5億美元,吉利和奔馳則仍將按同等股比共同控股smart。

海外業務能否曲線救市?

在本就高度內卷的中國市場,隨着價格戰的連延,產品、品牌皆不強勢的smart,其處境舉步維艱。

然而按照佟湘北的說法,smart的首要目標仍是樹立“全球領先的新奢智能純電汽車”的品牌形象,並沒有參與價格戰的打算。

smart品牌CEO佟湘北

而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國內卷不動了,海外或將成爲smart這類品牌曲線救市的歸宿。

實際上,早在吉利與奔馳成立合資公司之際,smart便在雙方協議中被定位爲全球品牌,被賦予“中歐雙核,全球佈局”的戰略規劃。而作爲smart發源地的歐洲,自然成爲其出海的首要目的地。

今年3月,smart精靈#1率先在“老家”德國上市,目前,精靈#1已在瑞士、西班牙、德國、法國等地上市交付。按照規劃,接下來smart將在歐洲市場開啓更大面積交付,進入當地13個國家。第二款車型精靈#3也將於明年年初在歐洲市場正式上市。

在歐洲的渠道建設方面,smart主要選取奔馳渠道中對smart的300家門店,以“店中店”形態迅速鋪開。目前已在德國市場現鋪設92家門店、法國47家門店、意大利32家門店。

此外於去年8月,smart還與同爲吉利旗下的寶騰汽車簽署代理協議,將於今年第四季度在馬來西亞市場推出精靈#1,此後還將在同屬東南亞的泰國等市場進行佈局。

領投A輪融資的天齊鋰業也在公告中指出,smart已完成全球運營、研發、生產團隊搭建,未來持續“南拓西進”,佈局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以色列等高潛力新興市場。

然而面對自主汽車品牌的集中出海潮,smart即使將重心轉向海外,仍少不了與中國同行的競爭。如同門兄弟極氪,已於8月將首批歐標車型下線發往歐洲;老對手長城寶馬MINI在沉寂多日後,也於近期宣佈將於明年上市,並進軍海外市場。

今年8月,極氪001下線發往歐洲

更重要的是,與研發、渠道等領域類似,進軍海外市場同樣是個燒錢的活。因而由天齊鋰業領投的A輪融資對smart的發展前景無疑至關重要,不過以smart目前的虧損速度來看,即使最高3億美元A輪融資完全落地,也只夠該品牌燒上一年半載。

與此同時,“親兒子”極氪正在吉利汽車的全力支持下,加速衝刺IPO。值得一提的是,早在smart這筆融資落地前7個月,極氪就先於其獲得了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億元)A輪融資,並於8月末取得證監會的赴美上市備案信息確認。

相較之下,smart不僅獲得的融資額度望塵莫及,且至今沒有明確的IPO計劃,要說真正脫困上岸,還爲時上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