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會晤,關注這幾個點。

舊金山會晤,關注這幾個點。

1.會晤前,舉行了一系列頻密的工作磋商,氣候、經貿、外交政策、海洋事務,甚至軍控領域,十分吸引關注。這種“密集接觸模式”,說實話已經好幾年沒見過了,經貿、氣候等領域的工作磋商甚至一度中斷,而軍控領域的磋商更在歷史上都十分罕見,被許多美國媒體認爲“超出預期”。普遍分析認爲,上述工作磋商的重啓,既是形勢所迫,也符合雙方利益。尤其2024年隨着美國進入“選舉季”,中美關係將面臨更大不確定性,此時重啓和深化一些溝通渠道,可以起到一定的“調解、緩衝”作用,避免兩國關係受“選戰”干擾而脫軌、失序。

2.關注的議題有“溫差”,但會晤有望達成一系列“小的、但比較具體的”成果。對比目前雙方釋放的信息,我方更關注原則性的問題和美在重大問題上的承諾,比如重申“四不一無意”,重申反對“臺獨”;而美國則更關心芬太尼、國債購買、氣候、軍事交流重啓等議題。考慮到上述提到的會晤前的一系列工作磋商,以及目前各方釋放出的信號,這次會晤很有可能達成比去年巴厘島會晤更進一步的成果:這些成果可能“不大”,但會比較切實、具體,用美國人喜歡說的話就是“可交付的成果”,涉及的領域可能包含AI、重啓軍事交流對話、氣候、人文交流等等。

3.在會晤和APEC會議期間,中方會向美國工商界釋出哪些信號,值得關注。儘管我們常說,自打特朗普開打“貿易戰”以後,經貿關係就不再能被認爲是關係的“壓艙石”了,但,經貿是中美關係的“穩定劑”,至少它還在拽着這艘船別太快翻。而在中國經濟面對重重挑戰的今天,怎樣讓美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投資者繼續相信,中國依舊是極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非常重要。

4.會晤後,中美關係或許會進入一個“短暫而脆弱的穩定期”。注意這個“穩定期”前是加了兩個形容詞的,而且這個穩定期到底能有多長也不知道,畢竟明年美國進入“大選時間”後,不確定性和風險都會上升。值得聊一聊的是美國大選結果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如果明年11月民主黨當選,舊金山會晤的進展,再加上去年的巴厘島會晤,或許,可能,有一定機會成爲接下來幾年中美關係的“主基調”,中美關係進入某種“新常態”;但如果共和黨當選,那一切翻到重來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以上4點不意味着中美關係會發生“實質性改善”,這次會晤雙方也很難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達成真正的共識。這是一個必須認識到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