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址“新”家 風景無限
本文轉自:寧夏日報
走在改造過後的老舊小區,記者看到住戶和物業熱情地打招呼;看到年過古稀的夫妻手牽手去小區的社區食堂吃飯,還熱心邀請記者前去品嚐:“飯菜有營養價格不高,味道也不錯,口味上也照顧到了老年人。”;看到小孩子用廢舊物品做成各種工藝品。他們臉上的真誠、快樂與從容,深深感染了記者。從“安身之所”向“宜居之所”,老舊小區的“疑難雜症”被逐個擊破,久違的幸福感漸漸迴歸。
對於老舊小區的居民而言,幸福感的來源常常很具體。有地方停車了,管道不再跑冒滴漏了,孩子可以在小區內部安全玩耍了……這些點點滴滴的方便、舒心和美好,增強了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所居之地成爲溫暖的港灣。實事求是地講,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仍存在不少難點:點多面廣,資金投入大、回報週期長,社會力量參與積極性不高;涉及業主多、利益訴求不一致,協調過程複雜;改造後如何建立可持續的長效管理機制、發動居民共同參與等。
因此,老舊小區的改造,需要把各種問題考慮周到,更好滿足居民生活需求。面對侷促空間,改造過程中要梳理好現有資源,向室外要地,向空中要地,通過精巧設計、活用資源來進行小區功能的增補和優化。有關部門只有始終聚焦爲民、便民、安民,持續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推動建設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區,才能讓改造成果持續鞏固,實現後續管理的社會化、專業化、常態化,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更紮實、更有保障。(記者 王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