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量儲蓄背後的問題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銀行裡的存錢罐‍‍‍‍‍

長期以來,中國的儲蓄率在各國排名中都名列前茅,中國儲蓄率高是一個普遍的認知。

但是我國真的是儲蓄大國嗎?所謂的儲蓄大國的表象之下隱藏着哪些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勤儉節約、未雨綢繆,這種觀念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儲蓄行爲。儲蓄被作爲一種美德,同時幾千年歷史中長期的天災人禍帶來的不確定性,讓儲蓄成爲人們應對不確定性的重要方式,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認爲中國人有儲蓄基因的原因所在。

畢竟從古到今,先人們一直都是這麼做的,這種生活習慣也像那些傳統一樣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我們是有儲蓄傳統的。

2023年,中國的儲蓄率是44.2%,世界第一,只有新加坡以43.4%的儲蓄率與我國接近,位列第二。而同期美國的儲蓄率是7.9%。單純從數據來看,再考慮到中國GDP的規模,確實可以得出中國是儲蓄大國的結論。

但是,在巨量的儲蓄背後,卻存在着儲蓄分佈不均衡以及儲蓄資金未能充分發揮促進經濟發展作用的問題。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2024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截至2024年9月末的存款餘額達300.9萬億元,這些存款中,住戶存款約148.8萬億元,企業存款(包括企業及非銀金融機構)大概106.5萬億元,機關團體及財政性存款都可歸爲政府存款,這部分大概43.5萬億元,此外還有1.8萬億元的境外存款。

可以看出,住戶存款部分基本上佔了將近一半,另一半是機構存款。我國的GDP在2023年達到126萬億元,這個存款總額已經達到了GDP的2.5倍,總金額確實比較大,如果用儲蓄餘額來排名的話,相比中國依然會名列前茅。

但是,僅僅從總金額來看,也只能看到表面,用來理解一些經濟現象分析經濟問題就會有很大侷限性。

存款餘額的組成中,住戶存款就是居民存款,這一部分存款統計的就是千家萬戶的存款金額。我們14億人,總金額148.8萬億,算下來基本上每個人存款10萬多一點,如果是一個三口之家,那一家人存款就三十多萬,這才達到平均水平。

我知道一說到“平均”這個詞,肯定很多人心裡自然地反感。我們在太多的情況下“被平均”,在各種數據統計中“被平均”某種程度上就是精神上的折磨。明明我沒有那麼多錢,每次總讓人有拉後腿的感覺,這種體驗很不好。但是爲了說明問題,這個詞又不得不拿來用一下。

具體到存款,不同的羣體差異巨大。

招商銀行的零售客戶數據經常被用來分析經濟問題,那麼我們也引用一下招行的數據。

根據招商銀行最新的2024年第三季度報告披露,該行當前零售客戶2.06億戶,管理零售客戶資產約14.3萬億元,金葵花及以上客戶(指日均全折人民幣總資產在5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戶)506.6萬戶,資產餘額11.7萬億元,其中資產千萬元以上的私人銀行客戶不到16萬戶。金葵花客戶佔比2.4%,擁有81.8%的儲蓄資產。

可以看出來,所有在招行存錢的客戶中,平均資產餘額約爲6.94萬元,這是大鍋飯式的“平均”。而金葵花客戶羣體的平均資產餘額約爲230.95萬元,除去金葵花客戶的資產,那麼只剩下2.6萬億元可供普通儲戶羣體自己“平均”,那算下來平均儲蓄資產餘額多少呢?大概就是1.3萬元。

這個平均數,是不是大家覺得纔是比較符合現實感受的呢?是的,平均每個人存款一萬三千元,或許,這個時候絕大部分人都不會覺得拖後腿了,你存一萬四和我存一萬二,會有啥大區別嗎?大家都是有萬元級別存款的人。

金葵花客戶以及資產更多的客戶們,大幅度拉高了存款平均數。結合央行發佈的截至三季度的統計數據,那麼招行的這些客戶存款基本上接近於全國住戶存款的十分之一。

考慮到招行的業務主要在城鎮,其客戶存款平均金額竟然還比全國平均數低了三萬多元,而農村地區客戶,使用最多的是郵儲、當地城商行以及信用社存款,甚至很多村鎮都看不到同爲國有四大行之一的農業銀行的網點,這部分儲戶的平均儲蓄餘額更低。

郵儲銀行的年中報告數據可以證明這個推斷:該行截至2024年6月底,零售金融業務服務個人客戶6.65億戶,資產管理規模16.23萬億元,總的餘額比招行僅僅多了2萬億元,但是客戶數量則是招行3倍還多,戶均存款2.44萬元,大約相當於招行客戶平均存款的三分之一。

郵儲沒有公佈儲戶的具體構成信息,但可以肯定的是,郵儲的儲戶裡面肯定也有資金大於50萬元的大客戶,考慮到郵儲客戶羣體的廣泛性,二八定律的表現可能更爲誇張。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萬把塊的儲蓄,在當前這個物價環境下,只能說聊勝於無,一旦家庭面臨什麼急難愁困的事情,這點錢都可能不夠用了。所以,招行兩億客戶裡面只有五百萬戶可以算是有足夠存款,再退一步,我們把其中存款四十萬、三十萬,甚至十萬二十萬的一些達不到金葵花標準但是存款高於平均數的客戶也算上,把這個比例增加4倍,那麼沒有“被平均”感覺的人的比例可能也只有10%。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分配不均衡的程度仍然達到一九開——仍然比二八定律要嚴重。

正是由於這種極度的存款不均衡,絕大多數人也並沒有存款的感覺,故而一看到“平均”存款就會生出深深的反感。存款數量很大,但是跟人數最多的普通儲戶又沒有關係,這種畸形的儲蓄結構,是有很大問題的,所以也難稱“儲蓄大國”。

大量的存款躺在銀行,沒有流通到經濟體循環中,在一定時段內是不會對經濟發展產生很大的作用,或許其唯一的作用就是爲銀行提供了貸款的基礎。

但是,過多的儲蓄資金對銀行也不是好事,目前大家也知道,各家銀行也都在拼命求人貸款,而不希望存款增加,央行也在不斷調低存款利率,那就說明這個存款對銀行也造成了壓力。

曾幾何時,我國的存款大概也只有七萬億,媒體天天如臨大敵,說是這些存款就是關在籠子裡的一隻老虎,一旦放出來就會引起通貨膨脹,那時候銀行不斷加息,就是爲了不讓這些存款跑出來。

每個時期都有各自的具體情況,當前的情況是,這些巨量存款,絕大部分屬於富人,普通人的存款可以只是應急之用,即使沒有拿出來融入經濟循環,也不是造成銀行壓力的主要原因。

富戶的存款存在銀行,一方面需要銀行付息,另一方面也形成一種沉沒資金,沒有參與經濟循環。所以目前大家普遍覺得經濟壓力大、掙錢難,這種資金的沉沒就像是經濟的血管裡少了很多流通的血液,血液流量少了,整個人體都會覺得眩暈、沒精神,循環的經濟體也是一個道理。

這當然是一個比喻,爲什麼資金一定要參與循環才能對經濟有作用?其實很好理解,用大白話說就是,錢花了纔是錢,花掉之後才能發揮錢的作用。如果不花,停在這裡,那就是一張紙。所以沉沒資金如果一直沉沒下去,那這部分資金價值就不會發揮出來。假如一年內都沒動,那當年的GDP很可能就消失了這部分價值。

另外,儲蓄作爲銀行基礎資金還會貸款給其他人或者企業,如果貸款人隨手又把所貸的款項存入銀行,沒有用於生產或者發工資等等,那這就是典型的資金空轉。

如果資金用於購買原材料、發放工資等,又不一樣了,雖然現在不需要實際拿出錢來,資金仍然是在銀行內打轉,只是銀行通過記賬規定了資金的流向和位置,但是資金給了上游廠家和勞動者,就相當於真正的流入了經濟的肌體,形成了真正的循環。而廠家銷售的稅收、利潤以及勞動者的工資就是實實在在的GDP。

這裡有一個概念需要說清楚,參與經濟運行的資金量肯定是大於GDP的。爲了避免把營業額跟GDP混淆,我們可以簡單假設一家企業如果當年貸款1000萬元用來投入生產,600萬用來購買原材料和設備、200萬發工資、200萬交稅,銷售額假設是1100萬元,老闆淨利潤就是100萬,那麼這一年下來,這家企業的營業額就是1100萬元,而這家企業創造的GDP就是工資、稅收及老闆淨賺的錢,也就是500萬元,可以看出這些錢恰恰也就是營業額減去購買原材料和設備的錢,可以說他投入了一千萬元就創造了500萬元的GDP,這500萬元分給了員工、政府和老闆本人。而到了統計GDP的宏觀層面,就是工資、稅收和資本利得這幾項。

富人花錢當然比窮人多,但是一個富豪花得再多,他也只能買十幾輛百萬級別的豪車,買幾套幾千萬甚至幾億級別的豪宅,但是,對於整個經濟體來說,他買這些產品,還不如買幾百輛十萬級別的普通車,買幾百套百萬級別的房產好。因爲這些普通的產品大量銷售出去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讓更多的人擁有收入,一連串連鎖反應下來,後者才更能推動經濟發展。

所謂儲蓄,“儲”就是保存,“蓄”就是聚積,把平時的物資收集起來保存的概念自古有之。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有儲存糧食的習慣。《詩經》中有 “我倉既盈,我庾維億” 的描述,意思是糧食堆滿我們的穀倉,囤裡也裝得嚴實緊密。說明當時人們已經重視糧食的儲備。

在這麼長的歷史中,先人們一直在與各種苦難作鬥爭。苦難形成的原因無非就是天災和人禍,真正風調雨順、政通人和的和平年份少之又少,大部分時間不是各種洪澇就是乾旱、蝗災甚至瘟疫,除了天災,就是各種人禍,包括戰亂以及官府的各種苛政、盤剝。

即便是歷史上被視爲盛世的年份,只是相對其他時期少了戰亂,但各種天災一樣有。比如開元唐明皇時期的蝗災,清代康雍乾時期雖然持續百餘年,但是期間仍然有戰爭,旱災、水災、地震一個都不少,另外加上官場腐敗、剋扣賑濟現象普遍存在。承平時期還有天災,更遑論戰亂年份更多,頻繁遭遇災年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在年景稍微好的時候盡力地做一些儲蓄,一旦災害戰亂到來,那隻能成爲流民,賑濟不到的話唯有自生自滅。所以,儲蓄的觀念之所以長在歷代先民的骨子裡,那都是從生存的角度去做出的行動。

現代社會雖然生產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仍然要面對各種不確定性。所以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進行儲蓄。但是不同人羣的儲蓄動機是不一樣的。如前面所述的金葵花客戶,可能其動機更多地是爲了獲取資金收益,而對於普通儲戶來說,則是爲了應對不時之需,應對未來個人或者家庭可能到來的緊急情況。

正是由於不同的人羣有不同的儲蓄動機,央行的存款利率下行並沒有對儲蓄有任何的影響,即並沒有大量的儲蓄進入經濟循環形成購買力。因爲對於富人來說,可能沒有更好的既能保證本金安全又能獲取穩定收益的渠道,股市或許是一個渠道,近期股市的拉昇也確實吸引了很多資金進入,但是儲蓄餘額結果一出,人們馬上看明白了,嘴上喊的是跑步入場,實際上儲蓄餘額仍然增加了幾萬億。

真正跑步入場的人確實也有,而且可能也賺錢了,但是被套捱打的恐怕也不在少數,股市的不確定性更高,在股市得到穩定盈利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更多的資金還是理性地選擇了呆在銀行而非跑到股市。

基於理性的經濟人的考量,富人的資金並沒有受利率下行影響,而窮人的資金更不用說了,本來就一萬元的儲蓄,還可能爲了應急已經是活期了,更不會在乎定期利率的調整,啥利息不利息,完全沒什麼關係嘛。

普通人生活的花銷纔是需要考慮的,別說家裡每個月的房貸車貸、水電燃氣費、物業費,交通通訊費、伙食費等必要之處,萬一有個人情往來,坐在你對面的同事要結婚也通知了,你能裝作不知道而硬砍掉這個人情往來支出嗎?

所以,不到緊急情況用時怎麼能爲了滿足慾望而花掉呢?所以,萬元戶們的存款,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現金,只是現在啥都用手機支付,紙幣反而不方便,現在都電子化了,沒有紙幣,沒有錢包,還可以防小偷,當然就沒必要把鈔票取出來放在家裡。

三百萬億的儲蓄,其實屬於普通人的可能也就十幾萬億,普通人萬把塊的存款有可能已經算是過得不錯的了,很多人可能還因爲經濟下行進入了不但沒有儲蓄反而有不少負債的現實困境。

所以從總金額上看,我們儲蓄是不少,但是多看一層數據就知道,十幾億中國人其實沒有什麼儲蓄,再結合我們現實生活中觀察到的各種現象,那更沒底氣說我們是儲蓄大國了。

當前基準利率的調整更大的意義或許是爲貸款人減負,而儲蓄端利息的減少無論對於哪類儲戶來說,好像已經不具備什麼影響力了。唯一有大影響的就是對於銀行,可以保證一定的息差,從而讓銀行盈利保持相對穩定。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確實需要考慮如何利用好這麼龐大的儲蓄,那麼在歷經貨幣政策之後,既然儲蓄巋然不動,且依然穩步增長,那就應該仔細深入地研究一下爲什麼了。

前面說了那麼多,其實各位也能看出來了,要討論儲蓄,想要儲蓄爲經濟發展助力,其實要解決儲蓄的結構不均衡問題,儲蓄結構的不均導致這部分龐大的資金未能進入經濟循環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而要解決這個不均衡問題,就要解決最廣大的普通儲戶的收入問題以及現存的越來越嚴重的收入分配差距問題。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