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來捲去,一個都難以實現
有傳言說今年ZP會取消。
7月越來越近,八少素的課程賣的飛起,ZP的沒啥生氣,機構們應該是收到了一些訊息。
關於ZP,家長們心態不一,孩子實力強的家長肯定希望多一條上升通道。
但是這條通道也就惠及每屆的那麼千八百人,所以你在外面能聽到很多支持ZP取消的聲音。
尤其是被迫捲入小升初大戰的家長們,喊聲甚大,這也是這幾年ZP逐漸衰落的原因。
當然,ZP被質疑更深層的原因是,本來用於選拔創新人才的項目成了掐尖工具,帶動了帝都小升初的瘋狂內卷,形成了人附在某種程度上的“一家獨大”。
我看有很多人都在討論,ZP在培養創新人才上到底做出了什麼成績。這一點,也有人對八少素有質疑。
實際上,創新教育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主要是後續的跟蹤評估不容易。
這些創新人才項目肯定有一套評估體系,但具體的東西咱們普通人就沒法知道了。
現在有新的創新人才選拔項目出現,也可能就會有不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項目被淘汰,具體要7月見分曉。
教育之難不僅在國家層面上困難重重,政策出來“顧了這頭顧不了那頭”,對於每個家庭來說,教育也是最難的事情。
古人說,“母弱出商賈,父強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貧走他鄉”,這是對一個家族教育問題精悍的總結,達到了頂層設計層面。
現實是,絕大多數家庭根本都到不了這麼高的高度,就在各種日常瑣事中被消磨殆盡了。
比如,我們絕大多數所謂的中產家庭,最大的謀劃也只是從小決定是出國留學還是國內中高考。
國外留學談的就是怎麼打好外語基礎,怎麼多搞活動,國內中高考就是無腦跟進小升初、初升高……
但是具體的學習層面,小學確實需要家長的陪伴帶學,初中基本上家長太關注細節可能就是幫倒忙了。
孩子越大,需要的更高層面的引領就更大,大部分家長是跟不上這個需求的。
我看大家總提到一個現象,就是高中開家長會的爲什麼大部分都是爸爸了?
這個現象其實很有意思。小學時候更受關注的話題是喪偶式育兒,初中更受關注的話題是“少說話多做飯”,到了高中媽媽們苦盡甘來,可以隱身了。
本來以爲是去享福了,但是大家都在調侃說,媽媽們都乳腺結節了,可能離婚了,等等。
我覺得非常現實的情況可能是,媽媽們想管但是管不了孩子了。
從青春期開始,孩子們卯足勁和家長對着幹,爸爸們因爲各種原因對孩子的事情參與少,孩子們沒機會針對爸爸,或者和爸爸們不熟,不太敢針對爸爸。
但是,媽媽們是他們最親近的人,一方面他們心理上覺得可以肆無忌憚,另一方面對媽媽的尊重和畏懼都不夠。
而且大多數媽媽爲了孩子寧願嘔心瀝血,關注點細緻到吃喝拉撒,觸犯了孩子獨立邊界,費力不討好。
於是到了高中,媽媽們徹底能力不支了,哪怕爸爸們再不情願,也得出來走一走了。畢竟這也是他們的崽兒。
最近有好幾個新聞,都挺讓人走心的。
一個是,高考完別的孩子都被家長接走,備受呵護,有的考點離家遠的家長甚至幾個月前還沒完全確定考點時,就在好幾個可能的考點附近定了酒店,就爲了高考期間孩子能夠好好休息。
而有一個娃,考試結束,他一個人坐在小樹林裡吃冷飯。據說,他是個孤兒,沒人管他,只有一個表叔每月給點生活費。
好心的路人給他送了一份盒飯,可憐的孩子,唉。
另一個是,一個叫龐衆望的男孩又被關注了,他是2017年滄州市理科狀元。他家母親癱瘓父親精分,自己靠撿破爛謀生,最後考上了清華大學。
和那個誓要拱城裡白菜的衡水男生再次被關注是因爲城市生活打破了他之前的幻想不同,這個男孩還在讀書,依然陽光健康,依然積極向上。
第三件事是,前天籬笆社區上有家長髮帖子,女兒好不容易畢業了,工作也不錯,一個月有一萬三的收入。
但是這孩子對父母毫無感恩之心,不理不睬,甚至到了極其冷米的程度。在外面租房子點外賣,月月光,房子住的像豬圈。
看文字都能感覺到媽媽的絕望。
最後一件事是,50多歲一個人出門自駕遊的蘇敏,在外流浪兩年之後終於回家了。她要和丈夫辦理離婚手續,丈夫和她要50萬。
她那個丈夫真的超級奇葩,說她是不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纔回來。其實她丈夫如何大家都知道,關鍵是她的兒子女兒,也不能共情母親,之前一直阻止母親離婚。
當然現在不阻止了,畢竟媽媽是大網紅了,不用他們操心。
以上幾個事情好像沒啥聯繫是吧,但是我覺得有聯繫,主要有兩點:
一個是,教育這事兒,不能因爲自己付出多,就產生不合理信念,想要相應的回報。
孩子越來越長大的過程中,家長們可能不得不去面對一個扎心的事實,那就是你養的孩子極大概率不會成爲你期待的樣子。
付出和收穫之間,沒有固定的關係模式。
所以你的付出一定是有限付出,是在自己可以不沉重的支撐下的付出,而不是搜腸刮肚砸鍋賣鐵地付出,然後發現孩子學習不咋行,或者對自己不太行,從而產生對人性的質疑。
有個挺有名的心理諮詢師總說,要把孩子當寵物養,這樣你就不會期待太多了。
話糙理不糙。
另一個是,升學考試是選拔,教育是讓人成長爲獨立的個體,是一個包括升學考試的更大範疇的概念。
我們現在很多人把升學考試上的得與失等同於教育效果了。
升學考試是功利的,也是講求效率和結果的,而教育不是,或者不應該是。把二者混爲一談就會出現很多理解山的錯位。
比如一個孩子在升學考試上能力越強,他可能就更注重效率,更結果導向。
這個過程對他的訓練可能會讓他把這種信念貫穿到所有事情之中,他會不自覺地把父母家庭也視爲自己的可利用資源。
家長期待的溫暖和人情味可能就少了很多。
雖然從父母角度來說,成爲孩子的墊腳石也心甘情願。但是哪天你真躺在病牀上了,孩子卻從不探望,想必你心裡也一定不好受。
家長們恐怕很難接受,那麼多年,捲來捲去,最後教育的目標成才和養老,一個都沒實現。
說了半天,我想說啥呢,就是孩子長成啥樣,基因第一位,家庭第二位,學校第三位。
我們順其自然就好,不必奢求。
雞娃肯定是要雞,盡到父母的責任嘛。但是真的不要把孩子的事情當作一切,保持合理的距離,將來自己纔不會失望到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