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向中國低頭!寧願裁員9000人變賣公司,也不將技術轉讓給中國

在這個領域,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簡稱羅羅公司)可謂是當之無愧的巨頭。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百年老店,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衝擊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面對中國拋來的"橄欖枝",羅羅公司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

羅羅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6年。最初,它以生產豪華汽車起家,勞斯萊斯就是其代表作。

二戰後,公司將重心轉向了航空發動機領域。經過數十年發展,羅羅公司成長爲全球第二大航空發動機製造商,僅次於美國通用電氣公司。

然而,上世紀70年代初,這家百年老店遭遇了一場嚴重危機,幾乎導致公司崩潰。

當時,羅羅公司正在開發新一代RB211航空發動機,但項目進展困難重重。技術瓶頸和持續的鉅額投入,使公司陷入了財務困境。

爲了挽救這傢俱有戰略意義的企業,英國政府不得不介入,將其收歸國有並進行重組。

在這次重組中,羅羅公司的汽車業務被分拆出去,公司得以聚焦航空發動機領域。這次危機雖然險些讓羅羅公司倒下,但也爲其日後的騰飛鋪平了道路。

經過重組後,羅羅公司迎來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公司的發動機產品在民用和軍用航空領域都取得了顯著成就,成功打入波音和空客等主流飛機制造商的供應鏈。

通過不斷創新和擴張,羅羅公司的業務規模和市場地位穩步提升。

到2019年,公司已發展成爲一個年收入超過150億英鎊、員工人數逾5萬的航空工業巨頭,在全球航空發動機市場佔據重要地位。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徹底顛覆了羅羅公司的經營計劃。疫情重創了國際航空業,導致航班大幅減少,衆多航空公司瀕臨破產邊緣。

這場危機對羅羅公司造成了巨大沖擊。作爲航空發動機的主要製造商之一,公司深受航空業低迷的影響。

財務狀況急劇惡化,2020年前六個月就錄得50億英鎊的鉅額虧損,創下歷史新低。

爲了應對這場前所未有的危機,羅羅公司不得不採取一系列緊急措施。

2020年5月,公司宣佈在全球範圍內裁減9000個工作崗位,約佔員工總數的17%。

與此同時,公司還計劃通過出售部分資產來回籠資金,其中包括剝離西班牙子公司ITP Aero。

然而,這些舉措雖然在短期內緩解了資金壓力,但遠不足以解決公司面臨的根本問題。

正當羅羅公司陷入困境之際,中國市場的潛力爲其帶來了一絲曙光。

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航空業的發展前景令人矚目。

尤其是隨着國產大型客機C919項目的穩步推進,中國對先進航空發動機的需求日益迫切,這似乎爲羅羅公司提供了一個擺脫困境的機會。

2020年,中國主動向羅羅公司拋出了橄欖枝,提出了合作建議。

方案包括兩個關鍵點:一是邀請羅羅公司在華建廠;二是中方願意出資購買羅羅公司的發動機製造技術。

這個提議對於當時陷入困境的羅羅公司來說,無疑是一個誘人的機會。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羅羅公司高層斷然拒絕了這個提議。

公司高管甚至放出狠話:"即使公司倒閉,把9000多名員工全部裁掉,也絕不會與中國進行合作!"這一表態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爭議。

羅羅公司做出如此決絕選擇的原因,引發了各方分析和猜測。專家們認爲,背後有多重考量:

核心技術保護是羅羅公司的首要考慮。航空發動機技術是公司的生命線,也是其在全球市場立足的根本。將這一技術轉讓給中國,無疑會動搖公司的根基。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對中國技術吸收和創新能力的擔憂。近年來,中國在諸多高科技領域實現了快速追趕甚至超越。

羅羅公司可能擔心,一旦中國掌握了核心技術,很快就會成爲強勁的競爭對手。

政治因素在這一決策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作爲英國的標誌性企業,羅羅公司的決策難免受到政治影響。

在中美關係緊張的大背景下,與中國進行深度技術合作可能會招致美國的不滿,影響公司在美國市場的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有分析認爲,羅羅公司的這一表態可能是一種談判策略,意在擡高籌碼,爲後續可能的合作爭取更有利的條件。

羅羅公司的決定在英國國內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工會組織對公司大規模裁員表示強烈不滿,認爲這會給員工帶來巨大傷害。

同時,也有聲音質疑公司的決策是否明智,認爲在當前困難時期,拒絕中國市場可能會錯失重要機遇。

然而,事實證明,羅羅公司的堅持並非沒有回報。在經歷了艱難的2020年後,公司業績開始逐步回暖。

2021年,羅羅公司實現扭虧爲盈,全年基礎營業利潤達到4.14億英鎊。2022年,公司業績進一步改善,基礎營業利潤增至6.52億英鎊,同比增長約57%。

與此同時,中國航空發動機技術也在穩步推進。由中國航發集團牽頭研發的CJ-1000AX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取得重要突破,預計將於2030年左右取得適航證。

這意味着,中國有望成爲繼美國、英國、俄羅斯之後,第四個能夠自主研製大型民用渦扇發動機的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在覈心技術方面保持警惕,羅羅公司並未完全關閉與中國合作的大門。

2023年8月,羅羅公司與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北京航空發動機維修有限公司(BAESL)。

這家合資公司預計將於2026年投入運營,爲羅羅公司的發動機提供維修服務。

這一合作顯示,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便是在敏感的航空領域,國際合作仍是大勢所趨。

羅羅公司的做法,可以看作是在技術保護和市場開拓之間尋求平衡的一種嘗試。

回顧這一事件,我們可以看到,在高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中,技術、市場、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決策變得異常複雜。

對於企業來說,如何在保護核心利益的同時把握髮展機遇,是一個需要慎重權衡的問題。

對於中國而言,羅羅公司的態度無疑是一個挫折,但也成爲了推動自主創新的動力。

正如一位業內專家所說:"他們的封鎖,反而成了我們前進的階梯。"

事實上,類似的情況在航空領域並非孤例。早在2014年,中國曾向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提供了一份價值18億美元的訂單,希望獲得其先進的航空發動機技術。

然而,就在合同即將簽訂之際,烏克蘭政府以"國家安全"爲由叫停了這筆交易,並將馬達西奇公司收歸國有。

這些經歷讓中國深刻認識到,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近年來,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加大投入,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除了前面提到的CJ-1000AX發動機,中國還成功研製了用於殲-20戰鬥機的渦扇-15發動機,標誌着中國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航空發動機俱樂部。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積極探索新的技術路線。

雖然距離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距離,但這無疑爲未來航空動力系統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民用航空領域,中國自主研發的C919大型客機已經實現商業首飛,這是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雖然C919目前仍使用外國發動機,但隨着國產發動機技術的成熟,未來實現完全自主化指日可待。

羅羅公司的態度,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國家對中國科技崛起的複雜心態。

一方面,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讓西方企業垂涎三尺;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中國可能成爲強勁的競爭對手,威脅到自己的市場地位。

這種矛盾心態,在其他高科技領域也有體現。比如在芯片領域,美國政府多次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限制高端芯片和製造設備的出口。

然而,這些措施不僅沒有阻止中國的發展,反而刺激了中國加快自主創新的步伐。

事實上,歷史一再證明,技術封鎖往往會產生相反的效果。上世紀50年代,美國對中國實施全面禁運,卻意外促成了"兩彈一星"工程的成功。

如今的5G技術、超級計算機等領域,中國同樣在封鎖中實現了突破。

對於中國來說,羅羅公司的拒絕或許是一個挫折,但絕不是終點。正如一位航空專家所說:"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今天的對手,可能是明天的合作伙伴。關鍵是要掌握核心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合作中贏得主動。"

未來,隨着中國航空技術的不斷進步,國際合作的格局可能會發生新的變化。

也許有一天,中國的發動機技術會成爲國際市場上炙手可熱的香餑餑,到那時,我們或許會看到一個更加開放、互利共贏的航空產業生態。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裡,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無論是羅羅公司還是中國航空工業,都需要以更加開放和長遠的眼光看待未來的發展。

畢竟,在航空這個人類共同的事業中,合作始終是推動技術進步的重要動力。

信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