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密使命》金山原型:“蘇區五老”中,爲何唯有他未參加長征?
2021年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週年,爲紀念百年建黨歷史,不少優秀影視作品陸續上映。央視熱播劇《絕密使命》就是其中的典範。它描寫了從1931年4月24日中共特科負責人顧順章叛變,到中央紅軍長征之前,紅色地下交通線如何在白色恐怖籠罩下毅然前赴後繼、一往無前,護送大批重要人員和情報往來於中央蘇區和白區之間。劇中的人物雖然大都用化名,但對照歷史可以看出都是有歷史原型的。如大表哥的原型顯然是葉劍英、爺叔的原型則是周總理、洋大叔的原型是李德等。由於工作原因,筆者最近有去閩西蘇區參觀學習,對這段紅色地下交通線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絕命使命》金山劇照
這裡要探討的是,《絕密使命》中那位化名“金山”的中共領導人。劇中這位“金山”老先生頭戴禮帽,戴着一副黑色鏡框的眼鏡,再結合對他背景的交代,1921年入黨,參加過黨的一大,年齡又比較大,算來算去,只有“蘇區五老”中的何叔衡最符合條件。
大器晚成,積極投身革命
估計現在大家對革命先烈瞭解得不少,但對何叔衡的瞭解可能並不多。歷史教科書上對何叔衡的着墨並不多,只是提到其與毛澤東一起在長沙發展共產主義運動,並同毛主席一起參加了黨的一大。但是,在他身上卻有極不平凡的地方。
何叔衡
1876年,何叔衡出生於湖南省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刻苦勤奮,嫉惡如仇。1902年,何叔衡考中秀才,縣衙讓他去管錢糧,他卻憤於衙門黑暗腐朽,甘願回家種田、教私塾。
何叔衡故居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他率先剪去辮子,宣傳革命思想,此時的他已經是中年人。
1913年,37歲的何叔衡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講習班,成爲了學校裡年齡最大的學生,與毛澤東、蔡和森等人成爲忘年交。此後數年,他一直宣傳革命,在接觸共產主義思想後,成爲了中國最早一批共產黨員。1921年7月,毛澤東與何叔衡作爲湖南代表,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此後,何叔衡便積極投身於共產主義事業。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何叔衡化裝去上海,翌年被組織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特別班。1931年11月,何叔衡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當選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任臨時中央政府工農檢察人民委員、內務人民委員部代部長、臨時最高法庭主席等職,被稱爲“蘇區包公”。毛主席早年就說他:“何鬍子是一頭牛,有一堆真感情。”由於年過五旬,在中央蘇區時期,林伯渠、謝覺哉、董必武、徐特立、何叔衡五人,被尊爲“蘇區五老”。
何叔衡對同鄉毛主席的雄才大略也極爲佩服:“潤之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前程不可限量!”他還多次對“延安五老”之一的謝覺哉老先生說過:“潤之真的很了不起,中國有此人,幸甚!”
身爲重要領導人,何叔衡爲何被排除在長征之列?
在接連挫敗蔣介石的前四次圍剿以後,蔣介石並不甘心失敗,在1934年糾集五十萬大軍,試圖消滅中央蘇區。由於博古、李德等人控制了紅軍的指揮權,他們拋棄了行之有效的游擊戰,轉向陣地戰與對手硬碰硬,結果可想而知,中央紅軍接連失利,損失慘重。
1935年5月,在中央蘇區北大門廣昌失守之後,中央蘇區已經保不住了,戰略性轉移已是不可避免。爲了籌劃戰略轉移的相關事宜,中央書記處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政治、軍事由博古、李德分別作主,周恩來負責督促軍事計劃的落實和保障準備。
準備長征前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確定參加長征的人員,其中高級幹部人選的確定非常關鍵。在當時國民黨數十萬軍隊圍追堵截的情況下,選擇離開中央蘇區無疑是冒着很大風險,可謂是九死一生,但還是有不小的活下去的可能。但是,如果被留下來在中央蘇區,在敵強我寡的情況下,留守部隊大部分都是傷病員,甚至很多是重傷員,死亡的結局大都難以避免。
而高級幹部的去與留,其決定權在於“三人團”之手,準確地說,主要在於博古、李德。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央紅軍雖然離開了蘇區轉移,但這並不意味着蘇區就應該放棄,也並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應該長征。日後看來,有兩類人被留下來是可以理解的。第一類人是負責留守的政治軍事人員。中央紅軍主力突圍轉移後,在中央蘇區留下了紅24師和地方武裝共1.6萬餘人,這些部隊都需要有人指揮。於是,中央成立了“中央分局”負責日後原蘇區鬥爭工作,這項工作的重擔落在了項英身上,他當時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臨時中央政府副主席,中革軍委副主席,具備全面主持的經驗。於是,中央任命其爲中共中央蘇區中央分局書記、中央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應該說,項英還是識大體顧大局,他最終接受了這一艱鉅而光榮的任務,領導了三年南方游擊戰爭,併爲日後新四軍抗日奠定基礎。
另一類人則是因身體原因受傷無力長途跋涉。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中央蘇區還有3萬餘名傷病員,帶着這些傷病員參加一場尚不知道具體目的地的遠征,顯然不太現實。這方面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陳毅。時任江西軍區司令員的陳毅本想一起參加長征,但由於其在興國作戰時受重傷,還處於養病期間,只得留下來擔任中共蘇區中央分局委員、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與項英一道領導了艱苦卓絕的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但是,博古、李德等人更多的挑選參加長征人員的標準在於個人好惡,即與自己意見不合,在之前被認定執行“右傾路線”,在職務方面靠邊站的高級領導人員大都被留下來。很不幸,何叔衡也屬於這一類人。
表現看來,作爲黨的高級領導人,何叔衡無疑有資格參加長征。而博古等人給出的留下來的理由在於,何叔衡年齡偏大,當時年近六旬,不適宜長途跋涉。但是,這一理由並不是很站得住腳。因爲當時“蘇區五老”中,唯有何叔衡被留下來。因爲他在擔任臨時中央政府工農檢察人民委員、內務人民委員部代部長、臨時最高法庭主席期間,堅決反對過多地執行死刑,惹惱了博古等人,被認定犯了“右傾路線”錯誤,被免去了一切職務。
在研究留守人員名單時,博古、李德只就軍事幹部徵求了周恩來的意見,其他方面則只是告訴他一個數字,因此周恩來也不掌握具體的政治幹部留守名單,只能在得知名單據理力爭,爭取多保留一部分參加長征的人員。事實上,當時在政治處於低谷時期的毛主席也險些被留下來,經過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等人極力爭取,毛澤東才得以參加長征。
中央紅軍轉移後,被留下的何叔衡沒有自暴自棄,和其他留守領導一起工作。但是,隨着國民黨軍隊的步步緊逼,中央蘇區全部淪陷,紅軍留守人員處境更加困難。鄧子恢不得不帶領少量部隊保護何叔衡轉移。1935年2月24日,當何叔衡等人轉移至今天福建省閩西地區長汀縣山區時,被當地民團發現追捕。在突圍過程中,由於何叔衡年老體衰跑不動了,擔心會連累護送的戰友,因此何叔衡曾突然搶過身邊戰士的手槍自殺,但遭到制止。不久之後,何叔衡又突然跳下了附近的懸崖,最終壯烈犧牲。他用行爲實踐了“我要爲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豪邁誓言。下圖是筆者拍攝的何叔衡同志英勇跳崖犧牲處的大理石紀念碑。
位於福建省長汀縣的何叔衡同志死難處紀念碑
由於事發突然,且追兵迫近,護送何叔衡的紅軍官兵來不及救援,只得快速撤離。關於何叔衡的死因始終是很多人關心的話題。於是,在建國後,1962年4月,福建省當地公安機關對當年參與圍捕何叔衡同志的民團的團丁進行了抓捕和審訊。在審訊福建省地方保安團第二大隊隊長李玉時,才找到了比較可信的答案。據李玉交代,當時他們在追捕紅軍時,發現在山崖下的稻田旁躺着一個老紅軍,當時他還沒有死,於是保安團對其進行搜身,這個老紅軍一把抓住了自己的腳,於是自己身邊的號兵熊輝就打了他一槍,他站起身來以後也打了他一槍。就此,何叔衡的最終死因得以查明,他是跳崖後被摔成重傷,在奄奄一息的時候仍然誓死反抗,寧死不屈,最後被敵人連開兩槍以後才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