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書摘》素人到電影人的養成之路
在臺北,有專爲素人打造的影視培育中心及編劇課程,不僅傳授影視專業知識,也提供影視產業實務交流及訓練。(圖/中影培育中心)
1895 年,法國盧米埃兄弟在咖啡館地下室公開放映他們拍攝的影片《火車進站》,爲電影史揭開序幕;百年後的今日,仍有許多人沉浸在黑盒子的世界裡,甚至想走進幕後,成爲電影故事的造夢者。在臺北,有專爲素人打造的影視培育中心及編劇課程,不僅傳授影視專業知識,也提供影視產業實務交流及訓練。
走進幕後汲取實戰經驗
許多人對於臺北「中影文化城」的記憶,停留在最初的製片廠、國片取景地,或是後來的休憩觀光景點;然而,自2018 年「中影培育中心」成立以來,此地更成爲臺灣影視的孵化基地,憑藉着中影長期累積的業界實戰經驗,培育國內影視人才。「中影之所以成立培育中心,一來是因爲我們發現許多影視傳播科系畢業生進入業界後,驚覺課堂所學與業界實況落差極大而備受打擊;二來則是有許多非本科系背景的人,懷抱着電影夢,卻不得其門而入。」中影培育中心企畫總監顧心怡說道。
爲了滿足上述兩大族羣的需求,中影從2017 年舉辦培訓營隊開始,逐步規畫影視人員培訓課程,之後更成立中影培育中心,透過暑期營隊與平日班課程,讓對影視產業懷抱熱情的朋友,不只從螢幕上看熱鬧,更能掌握影視製作的眉角與門道。
參與中影培育中心暑期營隊的學員,初期會共讀劇本,作爲熟悉課程的第一步。(圖/中影培育中心)
中影培育中心透過分組課程,讓學員各自修習不同專業技能。(圖/中影培育中心)
暑期營隊於暑假期間提供每日課程,適合大學生或是下定決心轉行的素人。顧心怡提到,暑期營隊的前期課程安排所有學員一起讀劇本,之後學員可各自修習不同專業課程,如編劇、攝影、音效、造型、剪輯,並在學習過程中穿插跨組別討論會議,最後集結所有成員成立一個劇組,共同完成一部影視作品,並在電影院中放映。「透過課程,學員可認識業界的完整編制與電影產製流程,也能瞭解該如何與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士共事。」她進一步說道,「協助學員全面瞭解業界的運作,是我們課程相當重要的核心。過去也有幾位暑期營隊的學生,後來順利進入中影從事幕後工作。」
而平日班課程則適合對影視產業有熱忱的社會人士,讓他們在工作之餘,透過調光、空中攝影、編劇、剪輯等各式主題課程,更貼近影視產業。「平日班課程會針對單一主題授課,例如學員可透過編劇課程學習編劇寫作框架,對於想要拍攝生活紀錄短片,或是工作上有拍攝短片需求的人來說非常受用。」
顧心怡也表示,臺北作爲培育影視人才的重要基地,無論是空間、器材設備、師資等資源都十分豐沛,也因此能提供專業且深入的課程,對於有志踏入影視產業的人來說,自是一大福音。
中影培育中心硬體設施一應俱全,足以提供學員實務所需。(圖/中影培育中心)
掌握劇本架構讓故事有血有肉
深耕編劇領域的編劇教學公司「東默農編劇實戰教室」創辦人東默農表示,在影視產業中,編劇就像是舞臺的搭建者,以文字建構出故事骨架,再讓音效、美術、燈光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走上這個故事舞臺,發揮個人長才。故事的「架構力」就是編劇的生存技,因此,東默農編劇實戰教室規畫一系列相關課程,透過系統化的教學,讓學員瞭解戲劇架構、角色設計方法、基本編劇觀念等,「對我來說無論是三分鐘或三十小時的長劇,寫作的基本原則都是萬變不離其宗,所以寫作者得先掌握基本原則,再學習如何發展出電影甚至電視劇的長篇劇本。」東默農表示。
東默農也強調,編劇在創作過程中,除了得具備基本的劇本寫作概念外,更要吸收各領域專業知識,才能讓故事更加有血有肉。例如,東默農會在課程中定期邀請導演、演員等影視產業職人,甚至警察、酒店公關等各行各業人士,分享個人從業經驗,一來從影視業不同角色的觀點切入,讓編劇理解自己該如何與他人合作;二來也透過了解各行各業的工作內容,爲創作帶來更多靈感激發、奠定背景知識。
而針對渴望以編劇爲業的創作者,東默農更推出編劇接案實戰班,讓創作者在天馬行空的創作之外,能更瞭解影視產業實務需求。像是曾與劇本開發公司合作,藉由劇本開發公司提供的原創故事,帶領學員以原創故事爲本,延伸創作出電影劇本。經過長年經營,東默農也觀察到,由於許多影視產業、機構皆落腳臺北,因此臺北也是編劇尋找工作夥伴、工作機會與增廣視野,最便利的所在。
國際知名導演李安曾說道:「我永遠是電影系的學生,世界就是我的學校。」而對於臺北人而言,無論是否出身科班,臺北這座城市,就是培育影視專業能力的校園。透過各種影視課程養成專業技能、逐步走進電影幕後,讓素人的電影夢,在臺北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
東默農會在課程中邀請各行各業人士分享從業經驗,讓學員吸取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故事,才能爲角色建構深厚的背景。(圖/東默農)
本文作者:郭慧
(本文摘自《臺北畫刊11月號646期》)
《臺北畫刊11月號6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