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了一個還想開,根本停不下來” 專家:引導孩子開展健康娛樂活動避免集卡成癮

來源:法治日報

本報記者 趙麗

小卡牌好像有大魔力。暑假期間,部分學生癡迷於集卡,他們通常是從一整盒卡牌中隨機抽取卡包,每包裡有5張至6張卡牌,便宜的10多元一包,“高級”的款式幾十元一包。卡包不透明,玩家在拆開前無法判斷卡包內的卡片角色或等級,如同抽盲盒,需要“賭運氣”。

一些未成年人“集卡成癮”,已經成爲不少家長的心病。

根據2023年6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的《盲盒經營行爲規範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盲盒經營者不得向未滿8週歲未成年人銷售盲盒。

而《法治日報》記者近日採訪發現,雖然一些商家在盲盒外包裝上明確標註“本商品不得向8週歲以下未成年人出售”或在商品銷售區域張貼“8週歲及以上的未成年人購買本產品,須徵得監護人同意”,但在實際銷售過程中,銷售人員並未詢問未成年人的實際年齡就將商品售出。

未成年人“集卡成癮”的原因是什麼?又該如何規範盲盒銷售市場?圍繞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業內專家。

隨機性刺激分泌多巴胺

“開了一個還想開,根本停不下來。盲盒抽卡爲什麼讓孩子們如此上癮?盲盒抽卡其實就是盲盒的一種,是一種隨機性非常高的產品。爲了集齊所有款式或者獲得自己想要的某種款式,通常需要不斷復購。這種隨機性開盲盒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內啡肽等,給人一種愉悅和滿足感,進而形成上癮傾向。”在北京從事青少年心理輔導的心理諮詢師陳靜說。

在接觸了一些沉迷於此的未成年人後,陳靜發現,盲盒拆卡之後大概率是平平無奇的普通款,但也有小概率是隱藏款或限量款。雖然這個概率並不高,但偶爾獲得一次這樣的體驗會讓人難以忘懷。這種不確定性導致的間歇性強化,導致未成年人對隱藏款或限量款有所期待,從而投入大量精力購買盲盒,嚴重時可能導致成癮障礙。

陳靜發現,目前盲盒抽卡已經成爲未成年人的一種社交行爲,孩子們會在朋友圈或社交平臺分享自己拆卡、“端盒”的經歷和心得,展示自己的收藏。這種社交因素會讓未成年人更願意購買盲盒,以便參與更多社交互動。

“還有好奇心。”陳靜說,未成年人總是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而盲盒正是利用其“不確定獎賞”的特點,吸引個體拆盲盒卡一探究竟。比如抽到自己喜歡的卡片或者“稀有卡”,對抽卡者來說是一種正向強化,會促進個體繼續採取這種行爲。盲盒抽卡的隨機獎勵機制導致個體被強化的行爲在單位時間內出現的次數較高,消退較慢,容易形成成癮行爲。

陳靜告訴記者,目前還沒有針對“盲盒成癮”的判斷標準,但可以根據“在購買盲盒上花費過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難以控制購買盲盒的衝動”“耐受性提高,需要花費更多的金錢購買更多的盲盒才能達到期待的興奮感”“難以減少或停止購買盲盒,一旦不買盲盒就感到寢食難安或情緒低落”“購買盲盒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工作和人際交往,造成了經濟壓力或誘發不道德行爲(如欺騙、偷竊等)”這四條來判斷未成年人是否存在“盲盒成癮”的傾向。

抽卡套路導致玩家成癮

商家套路也是導致未成年人“集卡成癮”的原因之一。

“盲盒抽卡的銷售模式有類似於賭博的功能,仔細查看商家單方設定的規則,可以發現其中有誘惑消費者上癮並進行循環消費的功能,這是很典型的商家引誘深度消費的一個套路。”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吳景明說。

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未成年人學校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海濤對記者說,目前盲盒抽卡的生產商、銷售商制定並使用的銷售手段具有誘導性,利用未成年人的好奇心理來制定抽卡規則和售賣規則,刺激未成年人不斷獲得獎勵和滿足,從而反覆購買,甚至產生情感上的依賴。

任海濤認爲,“集卡成癮”對於未成年人來說有不少危害,淺層次的可能是財產損失,有的孩子會將大量零花錢用於抽卡消費;更深層次也更需要重視的是對未成年人心理上的傷害,如果未成年人沉迷於此,花大量心思去抽卡記卡,可能會影響身心發展。

“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產品、商品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都應該被禁止。從立法目的來看,針對未成年人的盲盒抽卡、集卡以及類似的讓未成年人上癮的商品都應該在禁止之列。”任海濤說。

多管齊下規範盲盒市場

爲規範盲盒經營行爲,推動盲盒經營者加強合規治理,《指引》從四個方面予以規範:

制定負面銷售清單。對於不適宜進入盲盒領域的藥品、醫療器械、活體動物、易燃易爆物品等,提出不得以盲盒形式銷售;對於關係人民羣衆健康的化妝品、食品,作出限定性表述。

明確信息披露範圍。要求盲盒經營者將盲盒內物品的商品價值、抽取規則、抽取概率等關鍵信息以顯著方式對外公示,保證消費者在購買前知曉真實情況。

鼓勵建立保底制度。鼓勵盲盒經營者通過設定抽取時間、抽取金額上限和次數上限等方式引導理性消費,自覺承諾不囤貨、不炒作、不直接進入二級市場。

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對盲盒銷售對象的年齡作嚴格限制,要求不得向未滿8週歲未成年人銷售。要求盲盒經營者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鼓勵地方有關部門出臺保護性措施,推動淨化學校周邊消費環境。

在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看來,要真正推動《指引》落地,關鍵在於有關企業要積極主動按照相關要求,誠信守法經營,自覺落實主體責任;有關盲盒行業組織要制定相關自律準則,引導行業自律;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要在各自職責範圍內,依法履行監管執法職責,一旦發現違法違規或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問題,要堅決依法查處,並且公開曝光。

“目前《指引》只是一個規範性的指導文件,並沒有規定相應的處罰。未來需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釐清盲盒的法律邊界,推動盲盒行業規範發展。”陳音江說。

“需要強調的是,類似於抽卡的盲盒消費想要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須摒棄低級趣味的營銷手段,而是在提升文化品位和價值方面下功夫,讓消費者真正享受到抽取盲盒卡牌的積極向上的文化元素。”陳音江說,以一種娛樂或遊戲的形式,誘導消費者特別是未成年人付出高額費用,卻得不到與其付出相匹配的這種典型的畸形消費方式註定不會長久。

他提出,監管部門必須加強監管,繼續發佈一些相應的指導意見,引導經營者誠信經營,以一種柔性監管對盲盒抽卡等經營模式進行規範,以此引導盲盒抽卡的生產者、經營者誠信經營,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爲消費者提供良好的消費體驗。

“地方有關部門可以出臺保護性措施,對中小學校園周圍的盲盒銷售進行具體規範,對校園周邊區域的商家增強監督和檢查頻次。”陳音江說,“學校也要發揮課堂優勢,老師在課堂上要幫助未成年人樹立理性消費的觀念,引導其進行積極健康的消費行爲。家長也要盡到監管責任,引導孩子開展更加健康的休閒娛樂活動,讓他們知道玩樂有度,避免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