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米颱風後本土類鼻疽暴增11例、死亡率達75% 高危族羣曝光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右)表示,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至75%,國內統計近五年類鼻疽死亡率則爲4.5%,高風險族羣爲有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重症機率較高。記者林琮恩/攝影

本土類鼻疽個案於凱米颱風後暴增11例,高雄市新增8例、臺南市新增2例、嘉義縣新增1例,均爲散發個案,無羣聚現象,其中10例有慢性病,另1例有酗酒史,11人均住院其中3人住加護病房。疾管署今天表示,今年累計18例已創五年同期新高,因類鼻疽最常於颱風後2到4周發病,預估至8月下旬均爲確診高峰,預估本週個案將持續增加,今天已發佈醫界通函,提醒醫師注意類鼻疽診治。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類鼻疽是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主要透過皮膚傷口接觸土壤或污水而感染,也可因吸入、食入塵土或污水而感染,颱風後疫情常爲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增加,常見的病徵包括髮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至75%,國內統計近五年類鼻疽死亡率則爲4.5%,高風險族羣爲有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重症機率較高。有上述慢性病的民衆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國內先前最大類鼻疽疫情爲2005年海棠及泰利颱風後於南部二仁溪流域累計確診42例,其中8例死亡。

除凱米颱風外,我國於94年海棠颱風、98年莫拉克颱風、100年南瑪都颱風、105年尼伯特颱風、108年利奇瑪颱風後,均曾出現類鼻疽疫情。羅一鈞說,類鼻疽潛伏期平均爲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而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大,從無症狀、發燒、局部疼痛、呼吸窘迫、肺炎、慢性內臟器官或局部皮下化膿,至嚴重敗血性休克亦可能發生。

羅一鈞表示,本次病例分佈從臺南安平至高雄林園均涵蓋在內,主因是颱風侵襲範圍、災害區域廣泛,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全數南部縣市,均爲災後類鼻疽疫情高風險區域,依往年經驗推斷,不排除今年累計病例恐高達三、四十例。

林詠青說,3例住在加護病房個案中,第1人爲有酗酒習慣的40多歲男性,七月底出現發燒、嘔吐、高燒、黃疸症狀至醫院就醫,原被診斷爲猛爆性肝炎,住院期間休克急救,插管後轉送加護病房,X光檢出肺炎,血液中檢出類鼻疽致病菌,通報確診,目前意識仍不清,持續插管治療。

第2例70多歲女性,具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史,7月底出現發燒、畏寒、全身無力症狀,就醫後即插管送至加護病房,於血液中檢出類鼻疽致病菌;第3例爲70多歲男性,具糖尿病、心臟病病史,發病症狀爲呼吸困難、意識不清,至急診就醫發現發炎指數上升、有腎損傷情形,且X光檢出肺炎,血液中亦檢出類鼻疽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