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中國經濟一線觀察丨新質生產力熱潮持續涌動——開年中國經濟一線觀察之四

(原標題:開年中國經濟一線觀察丨新質生產力熱潮持續涌動——開年中國經濟一線觀察之四)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 題:新質生產力熱潮持續涌動——開年中國經濟一線觀察之四

張辛欣、張曉潔、郭倩

新年伊始,實踐二十五號衛星發射升空,國產大飛機C919開啓滬港定期商業航班,“華龍一號”漳州核電1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從廣袤西部到南方海濱,新質生產力熱潮持續涌動,勾勒出中國經濟新圖景。

做好今年經濟工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各地各部門謀新策、出實招,各行各業主動作爲、向新而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積蓄提質升級動能。

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爲轉型升級添動力

元旦剛過,重慶賽力斯超級工廠內熱火朝天。自動化生產線快速運轉,超3000臺機器人智能協同。工廠總經理曹楠說,當前正處於持續不間斷生產狀態,這裡下線的問界M9,大定已突破20萬輛。

得益於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協同,重慶“車圈”創新提速,預計2025年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將超150萬輛。

儘管外部環境複雜多變,經濟運行面臨挑戰,但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不動搖,以創新塑造新動能新優勢,中國經濟始終穩步向前,動能轉換、結構升級步伐穩健。

夯實基礎,產業鏈正迎來更多突破。

前不久,時速400公里的CR450動車組樣車亮相。首創採用永磁牽引電機,突破了全要素輕量化、減震降噪等一系列技術,全球最快高鐵列車的背後,是創新跑出“加速度”。

從首艘多用途新型科考船“探索三號”入列,到青海瑪爾擋水電站2號機組併網發電,近段時間來,重大技術裝備捷報頻傳,一系列關鍵設備、材料實現自主化設計和國產化製造,填補空白。

以“新”謀“進”,競爭新優勢不斷構築。

看重點行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已連續21個月保持在30%以上,引領支撐作用不斷加大,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看融合趨勢,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總量超過457萬家,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突破1.35萬億元,數字化普及爲產業發展賦能,爲創新提速。

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過1000萬輛,集成電路製造、新型儲能等新興產業對經濟支撐作用持續增強,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新增長點不斷孕育。

積蓄新動能,政策持續加力。

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工業和信息化部明確2025年將一體化推進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和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將進一步擴圍;

激發經營主體創新活力:稅費優惠政策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將設備更新支持範圍擴大至電子信息、安全生產等領域,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進一步促進相關產業升級;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公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5年版)》抓緊出臺……

進入2025年以來,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將獲得更精準的支持。

開年即開跑,各地主動作爲幹勁十足。

1月2日,上海10萬噸級綠色甲醇項目在上海化工區開工,預計2025年底建成,上海港有望加註“第一口”本地產綠色甲醇。

安徽舉行2025年第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動員會,開工重大項目622個,投向新興產業項目佔比55.3%;佈局商業航天,衛星超級工廠多個配套項目在海南文昌集中開工……步入新一年,各地重點項目爭相“起跑”。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當下區域和產業發展的着力點。”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說,以培育新質生產力提升整個產業體系的競爭力,中國經濟進一步夯實“穩”的基礎,積蓄“進”的動力。

科創與產業加快融合,爲創新發展拓潛力

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爲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關鍵是做好科創與產業的深度融合。當前,各地各部門着眼長遠,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近日,北京亦莊,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內,一場關於未來科技的探索在此上演:

隨着指令的下達,人形機器人瞬間“甦醒”,不僅可以在多種路況中平穩行進,還能夠識別人類情緒,進行更深層次的智能交互。

“當前一些技術成果已面向行業開源開放。”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說,創新中心正聯合科研院所、集成商等,在本體開發、智能小腦等領域共研共創。

持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1月3日,光電融合確定性新型算網基礎設施在江蘇南京開通,突破了傳統網絡架構中的光電信號分離,高成本、高能耗、低效率等瓶頸,當前接入算力總規模達106000P。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需要,一批重大科技項目穩步推進。

2025年,中央財政在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方面,將進一步向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國家戰略科技任務聚焦,全力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透露,當前正創新攻關組織模式,儘快形成一批帶動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2025年還將開展製造業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

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樓上樓下,成果轉化。”在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樓上的科研人員利用大設施開展原始創新研究,樓下的創業人員進行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驗證。一棟樓裡就能實現創新研發“從0到1”,成果轉化“從1到N”。

眼下,一個個類似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正在多地建設、完善。“按比例賦權”“先確權後轉化”“先使用後付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搬上生產線。

2024年,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475.6萬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明專利有效量達134.9萬件,同比增長15.7%。國家知識產權局明確,2025年將深入實施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推動更多創新力轉化爲生產力。

提升產業整體效能——

在杭州,古老絲綢正與前沿科技“相遇”:走進萬事利集團展廳,在屏幕上輕點幾下,即可生成創意圖案,上傳至活性免水洗印染一體機,一條絲巾自動“打印”。

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首創AIGC設計大模型,擁有超50萬花型數據庫、300多種圖像算法,設計師原先要花3到5天進行的設計,運用大模型只需幾秒鐘,能夠更好滿足個性化需求。

生產增綠,產業向新。前不久,首批卓越級智能工廠名單公示,235個工廠涵蓋生物醫藥、紡織輕工、汽車裝備等多領域。截至目前,我國累計培育700家高水平5G工廠,製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470臺。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餘曉暉說,2025年,將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提升產業體系競爭力。

堅持因地制宜,爲新舊動能轉換增活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會一蹴而就。“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爲各地向新而進提供了重要遵循。

1月1日,徐工成套化大噸位裝載機全球批量發車,徐州工程機械迎來“開門紅”。

“1號產業”——這是徐州對工程機械的“別稱”。身處轉型關口,“工程機械之都”正全力加快突破液壓件、傳動等關鍵零部件,積極佈局新能源賽道和“智改數轉”,讓“1號產業”擴量提質,持續變強變優。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結合資源稟賦找準突破口和着力點,也要注重產業間的協同關聯,做好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立足實際、系統謀劃,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現代化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

推陳致新,傳統產業煥發新機:在福建晉江,通過大數據智造平臺爲智慧工廠實時“投喂”生產數據,打造紡織鞋服智能化供應鏈,產業規模已逾4000億元;在江西貴溪,用好“銅都”優勢,開展科技攻關,電子級氧化銅粉等新研發產品,打破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與日俱新,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前景無限:從實施培育新興產業打造新動能行動,到開展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制定出臺生物製造、量子產業、具身智能等領域創新發展政策,沿新技術發展方向的落子佈局,將推動一個個新產業拔節生長。

1月3日,2025年蘇州市新型工業化推進會議上,一張“政策明白卡”發到與會企業家的手中。

掃二維碼、選擇所屬行業,新一年當地支持創新的具體舉措、獎勵政策等就會一一呈現。

迴應企業訴求、激發創新創造,近段時間以來,各地接連推出相應政策舉措,傳遞出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的鮮明信號。

從推進國家統一技術交易服務平臺建設,到加快啓動實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一系列標誌性改革持續推出,不斷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

新年新氣象,新年新作爲。

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更加牢固。瞄準方向穩紮穩打,不斷鍛長板、補短板、揚優勢,將進一步激發中國經濟向新的活力,爲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充沛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