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啓新的美學空間(藝壇走筆)

黃宗賢

從林海雪原到江南水鄉,美術點亮着一片又一片土地。以美術之力參與城鄉建設,讓美術之美融入火熱生活,拓展美術與美育的新空間,成爲新時代美術的新景觀與新趨勢。

近年來,廣大美術工作者立足中國大地,關注中國現實,講述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積極探索美術的空間拓展與功能拓展。其中最顯著的表徵即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更多地走出校園,在城鄉公共空間和廣袤自然中,搭建起更爲廣闊的創作與實踐平臺,開拓出更爲浩蕩的審美空間。

如今,“公共藝術”“參與式藝術”“介入式藝術”等,不僅成爲美術院校新的專業與學科增長點以及大衆熱門話題,更在社會實踐層面形成蔚爲壯觀的圖景。中國美術學院提出“以鄉土爲學院”的育人理念,意味着高校藝術鄉建不再是簡單的寫生採風,而是融藝術課程與社會工程於一體的實踐。這一理念鼓勵師生深入城鎮鄉村,建立起感知社會的“毛細血管”,以藝術才華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由此產生的種種探索,讓鄉土大地有了更濃郁的美學氛圍,也爲師生們打開新的創作空間,激發更多創新創造靈感。這種藝術人才培養模式,還爲創新美術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鑑。

關於城鄉建設與發展的價值追求,不同學科有不同的描述與闡釋。但是,一切建設與發展的目的無不是爲了美好生活。“美好”是一種心靈體驗和感受,無論是建設美好城市還是鄉村,美好校園還是社區,“美好”首先體現在可視可感的公共空間的美化與美學意境營造,離不開美術的參與。例如,四川省成都市積極開展“社區美空間”計劃,以展示社區文化和產業特色爲導向,融入美學元素,形成不同特色空間,給人以美的享受。當衆多個體感受形成情感共鳴,美好社區與美好城鄉,就不再是一種想象中的藍圖,而是實實在在造福百姓的美好生活。

引發共鳴的是“體驗”,更是“參與”。四川美術學院自2012年以來,持續在貴州省一個偏遠小鎮——羊蹬鎮,開展藝術實踐,力求重構藝術與鄉土、藝術與鄉情的關係。經過10多年發展,如今桐梓縣羊磴藝術協會的會員既有專業人士,也有不少當地的農民、木匠、石匠等。

一系列實踐表明,美術參與城鄉建設,絕不是單向的空間挪移,更不是美術家的慷慨“施捨”,而是雙向互動。一方面,美術工作者爲城鄉建設帶來新思路、新能量;另一方面,城鄉建設爲藝術創作提供了方法創新、媒介創新、形態創新的更多可能。如今已是新晉網紅打卡地的浙江省嘉興市朱家門古村,便是一個鮮活樣本。一批文藝工作者和工作室的陸續入駐,爲古村帶來濃厚藝術氛圍以及文旅發展活力,當地村民的精神世界也更加豐盈。整個村莊的藝術鄉建實現從“送”文化、“種”文化到“興”文化的轉變。

縱觀近年來美術參與城鄉建設的生動實踐,在地性、參與性與建構性已然成爲其鮮明特徵,彰顯“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導向,使藝術的價值在與社會、與時代的同頻共振中得以實現、提升。這些實踐帶來的空間拓展,實質上是藝術與自然、藝術與社會、藝術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等多重關係的重構,也意味着新的美學空間的開啓。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19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