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跨越海峽兩岸的客家情緣
圖爲林阿鬆的日記。受訪者供圖
「爺爺的記事本,就是我們家的傳家寶。」在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臺三代」林夢佳的家裡,一本泛黃的記事本,詳細記錄着一家幾代人的悲歡離合與家國情懷。
林夢佳的爺爺林阿鬆是當年解放軍中臺籍的高山族戰士,作爲留在大陸的臺灣老兵,林阿鬆娶了客家女爲妻,在寧化生兒育女。「爺爺是臺灣花蓮人,於1945年來到大陸後,有很長一段時間與臺灣家人失去了聯繫。」林夢佳說,林阿鬆奉命復員後參加沙縣鐵路建設,鐵路建成後先後在三明市交通局、三明市溪口農場等單位工作,1987年在寧化泉上退休,於1997年去世。
「四月三十日起開始在首都北京進行爲期半個月的參觀學習活動,與來自全國各地老一代高山族同胞匯聚首都北京,心情無比激動……我和大家一樣,做夢也忘不了我們的家鄉——美麗的寶島臺灣,我們充滿信心,加倍努力工作,互勉互勵,爭取臺灣早日迴歸,親人團聚。」
翻閱這本不厚的記事本,可以看到「回家、團圓」等字眼佔據了厚重的分量。林夢佳說,20世紀80年代,在三明市臺聯的幫助下,她的爺爺輾轉聯繫到了在臺灣的家人,並曾幾次回到臺灣與親人相聚。
「如今,我們仍與臺灣的叔叔和姑姑們保持着聯繫。」林夢佳說,目前家人已和臺灣的親人組建了家族微信羣,雙方經常會在羣裡交流些近況。「計劃過兩年等小孩長大些,去臺灣走走,認認親戚。」
圖爲林夢佳在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暨第三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開幕式上分享她的客家情緣。受訪者供圖
客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林夢佳所在的寧化縣是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和客家文化的發祥地。海內外1.2億客屬後裔的族譜中,十之八九有祖先在寧化「石壁」住過的記載。客家主要姓氏中,有216個以上姓氏從寧化石壁播衍到海內外。如今,客家後裔遍及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石壁客家祖地已成爲全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園和拜祖聖地。
自1995年起,寧化每年舉辦一次世界性的客家文化節,迄今已連續舉辦至第30屆,吸引世界各地130多萬各界人士來石壁尋根謁祖、旅遊觀光。寧化石壁客家祖地先後被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等稱號。
「隨着兩岸交流日趨緊密,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來到寧化祭祖。」身爲寧化縣博物館的副館長,林夢佳經常以志願者的身分向臺灣客人解說客家文化。她說,在接待臺灣客人的過程中,臺灣客人說得最多的就是「兩岸客家一家親」。
去年秋分時節,林夢佳在寧化縣治平畬族鄉接待臺灣客人蔘加兩岸豐收節活動時,發生了一件讓她印象深刻的事情:一位臺灣大姐在得知林夢佳是臺灣高山族後,倍感親切,當場便留下了聯繫方式,「大姐說,一定要寄一套她自己設計的民族服飾給我。」
寧化所在的三明市地處福建中北部,這裡已成爲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一片熱土。過去一年,三明聚焦鄉建鄉創、農林合作等方面持續發力,舉辦第十九屆海峽兩岸林博會、第三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等多項活動,推進閩臺鄉建鄉創合作實訓基地、大田茶產業海峽融合開發等項目建設,全力促進明臺融合發展。
在去年11月6日舉行的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暨第三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開幕式上,林夢佳穿着高山族服飾上臺做了分享。她說:「客家文化是兩岸攜手同行的紐帶,傳承弘揚客家文化是值得一輩子去做的事。」(雷朝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