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搶位子吃到的兩家川菜 相映成趣
駐京辦,在北京的餐廳裡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因爲有着官辦的背景而顯得口味正宗,又帶着國營老店的氣質給人感覺特實在,不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愛吃,其中最火爆的菜系當屬川菜,每天都大排長龍,作爲一個川菜愛好者,我也匯入了浩浩蕩蕩的排隊大軍,吃了兩家,相映成趣。
四川駐京辦早在1979年就開在東城的老胡同裡,據說起初只招待省內來京人員,後來名氣傳開了,90年代開始對外營業,北京人都親切地叫它“老川辦”。
餐廳前兩年重新翻修過,大堂特意造了羣可愛的大熊貓,一進門就叫人感受到濃濃的四川風情,店裡一般十二點不到開始等位,大家擠在竹園邊,熱鬧程度堪比在成都看花花。
我們一早的航班飛到北京,一落地就衝到店裡,剛剛好搶到了最後一張桌子,好險,晚來一步就要多等一輪,落座掃碼點餐,看菜式流派,好像上河幫、下河幫、小河幫的都有,那就點幾道菜名帶“老辦”的招牌菜。
老辦三脆,比肝腰合炒還多一脆,大火快炒的內臟神似京魯菜裡的爆三脆,浸在滿滿一盆紅油裡,撩出來,腰花顯然炒老了,雞胗小粒、花刀亂開,黃喉的質感很像我在網紅火鍋店吃到的那種,脆是談不上,油是蠻多的。
老辦土鱔魚,賣得不便宜,魚片切得小小的,過大油煎炒,已經吃不出什麼鮮度,盤子裡的青椒比魚還多,更糟糕是在沒有用清香微辣的二荊條,而是用了一款硬且粗糙的青椒,只一味爆辣,破壞了鱔魚的本味,拉低了菜的品味。
毛血旺好像更離譜,看着滿滿一缸,但食材充滿了工業感:血裡的凝固劑有點多,還攤成了圓餅,午餐肉的澱粉含量有點高,像一道麪食,洗毛肚的藥水下重了,煞白煞白的,還加了北方的豆乾,帶着點滷的石膏味兒。
麻婆豆腐也沒有燒好,泄了滿滿一碗水油,牛肉末和花椒撒得草草,用的還是北方的中豆腐,滿是豆腥氣……我們這麼愛吃川菜的兩個人,一桌菜剩了大半。
出門碰上隔壁的四川特產商店在給等位的客人派送花生酥,我拿了一粒當甜品,竟然是當天最好吃的!
在北京,比老川辦排隊更厲害的是開在西城的宜賓招待所,人稱“最火駐京辦”,每天早上九點多開始放號,十點半開餐,人到齊了才能入座。
我們原計劃準點到店裡搶座位,沒想到長安街交通管制,繞道晚了十分鐘,衝到現場散臺已經搶光了,好在還剩拼桌,趕緊拿下,再晚兩分鐘,就要等第一波吃完纔有位子,好險。
也就一眨眼的工夫,走廊的小竹椅上就坐滿了等位的人,據說洶涌的人潮一直會持續到下午三點……
我們也是難得跟陌生人同桌吃飯,我看隔壁的小情侶頭對着頭,肥腸、辣子雞、折耳根吃得可香,宜賓特色的李莊白肉人家先點了,觀察了下色面,肉片得太厚了,瘦肉也太柴了,跟我在李莊吃的不是一回事兒,略過。
我們的宜賓燃面先來,紅油略顯單薄了些,估計燃不起來,但碎米芽菜的滋味、芝麻花生的比例很不錯,鹼面微黃、乾爽硬挺,是宜賓的味兒了,沒到當地小神店的水準,但在北京足夠解饞。
粉蒸排骨選的都是帶大骨的排骨,肉不多,主要嗦個錶殼的米味兒,炒過的大米特有爽糯的顆粒感,調得鹹香微辣還不油。
三江水煮鱔絲,紅油很是豪邁,刀口辣椒香辣,鱔絲起初吃熱的還行,但稍微一涼,就顯出了腥味,鬆軟而非彈嫩,想來是進過冰箱,我開始想念1996的臨江鱔絲。
畢竟是“萬里長江第一城”,菜名裡帶江的都是大菜,點了份過江鱸魚,活魚現殺,服務員還特意跑來確認分量,一斤六兩,用了大量的泡椒和仔姜,不像宜賓菜,倒像自貢菜,魚肉鮮嫩,蘸着寬油還不錯,只是少了點兒複合味。
我靈機一動,可不留着吃麪的碗,碗底還有花生芽菜嘛,加一勺鱔絲的紅油,再淋盤裡的魚汁,麻辣鮮香俱備,吃出了獨一份的複合味兒!
本來想點熗炒菜薹,考驗下廚房的竈頭功夫,無奈當天斷貨,改成了清炒豌豆尖,阿姨說是從四川運來的叻,嫩芽連着杆兒,吃得好舒服。
如果下次有機會,我要再去北京,挑戰一下雲南、貴州的駐京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