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拔希:機械業恐人才斷層
佰龍是全球前三大針織機械廠,自有品牌「Pailung」圓緣機,更是紡織機械業界翹楚。圖/沈美幸
臺灣許多機械業都是所屬行業翹楚,年營收超過10億元的隱形冠軍,因股票未上市櫃,含金量不夠,很難招攬新血,普遍面臨人才荒,讓臺灣區機械工業公會理事長柯拔希擔憂人才斷層,產業會空洞化。他呼籲,政府要調整技職體系延長爲三加四年,加強產學合作。
走入位於北臺灣基隆、瑞芳一帶的新峰機械、佰龍兩公司工廠,映入眼簾是一羣擁有精湛技術的老師傅專注工作,上百名員工,每年創造超過10億元營業額。但令人意外是現場鮮少30歲以下年輕世代,此場景,正是臺灣機械業面臨後繼無人,不容易找到新血的縮影,此問題也困擾業者多年。
放眼臺灣機械業,僅生產傳動系統元件及機器人的上銀等少數業者,每年持續招募新血,新進員工沒有工作經驗,月薪多半35K起跳,有證照的工程師薪資更是三級跳。最讓上銀自豪的是,工程師不用做到爆肝,至少可領到與股王大立光相同待遇,其他機械業就沒有這麼好的際遇。
業者表示,臺灣機械業毛利率多半在20%~25%間,鮮少超過30%,無法與上銀毛利率直逼40%相比,社會新鮮人起薪多半在30K~35K,加上臺灣機械業鮮少上市櫃,對新鮮人求職來說,含金量不夠,不少機械本科系畢業生,寧可投身半導體、光電及汽車等產業,對於機械業興趣缺缺。
柯拔希接任機械公會理事長以來,努力鼓吹機械業IPO,持續推動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化解普羅大衆將機械業與黑手畫上等號的沈痾印象。但仍不敵許多父母親對昔日機械工廠工作環境就是骯髒、高溫的印象,捨不得子女大學畢業到工廠工作吃苦;有些年輕世代認爲,準時上下班要比薪水重要,寧可到服務業工作,也不到製造業。
上銀集團總裁卓永財認爲,臺灣教育劃錯重點、搞錯方向,教育部只在乎教授論文數,忽略學用落差的鴻溝。上銀集團推動與臺灣23所大學產學合作,也與美、德、日、俄及以色列六所頂尖大學合作,2004年起舉辦「上銀機械碩士論文獎」;2011年擴及兩岸舉辦「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藉助高額獎金,激發兩岸四地大學機械領域師生的創新熱情。
柯拔希表示,臺灣機械業老中青世代逐漸凋零,企業最大問題是人才短缺,從事工廠工作年齡層偏高,年輕人較少,出現嚴重斷層,他呼籲政府,技職教育體系應改爲三加四,三年讀技職學校,畢業後直升四年科技大學,培育下一代機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