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教學創新激發以美育人效能

在當今時代,美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的地位與作用愈發顯著,但傳統美育模式在滿足現代社會對學生審美素養的多元化需求時逐漸顯得力不從心。山東省濟寧教育學院附屬小學通過課程教學改革推動美育創新發展,提升學生審美素養。

突破傳統美育的藩籬

開展跨學科美育教學實踐。爲改變傳統美育側重於藝術技能的傳授,侷限於美術、音樂等特定課程,評價方式較爲單一的現狀,學校樹立跨學科融合的美育觀念,讓學生在不同的知識領域中都能發現美、領悟美。如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通過優美的詩詞和動人的篇章,引導學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和情感的張力;在數學課堂上,複雜的幾何圖形展現出對稱與和諧之美,邏輯推理的過程彰顯思維的嚴謹之美。

除了各學科的課堂,學校還積極組織開展跨學科主題活動,如以“四季之美”爲主題,語文教師帶領學生誦讀描繪四季的經典詩文,體會文字中蘊含的季節之美;美術教師指導學生用畫筆描繪四季的多彩景色;音樂教師則引導學生創作和演唱表現四季特色的歌曲。學生從多個角度深入感受和表達同一主題的美,不僅加深了對美的理解,也提高了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提供個性化課程選擇。學校除了開設常規的藝術課程,還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開設了攝影、書法、民間藝術等特色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學習內容,自主確定創作主題。比如在攝影課上,學生可以選擇拍攝校園風景、人物特寫或者社會現象,用鏡頭捕捉自己眼中的美。這種個性化的課程設置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力。

構建多元美育實踐平臺。學校與周邊社區、藝術場館、自然風景區等建立合作關係,創建豐富多樣的實踐基地。學生們走進美術館欣賞美術作品,到社區參與藝術公益活動,或者在自然風景區進行寫生創作,在真實的情境中感受美、創造美,使美育融入自己的生活。

開啓獨特的美育路徑

實施美育導師制。學校爲每一名學生配備美育導師,實現了精準指導,爲學生特色發展提供個性化的支持與引導。導師在深入瞭解學生的興趣、特長、潛在的藝術才能和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制定個性化美育培養計劃,給予有針對性的建議和訓練。學校還建立長期的學生美育成長跟蹤機制,通過定期評估和記錄,導師能夠清楚掌握學生在審美感知、藝術表達和創造力等方面的發展軌跡,從而調整和優化培養計劃,及時給予學生鼓勵和反饋,激勵他們不斷進取。

建設移動美育課堂。學校打破傳統教室對美育教學的空間束縛,將課堂搬到博物館、藝術館、大自然等豐富多樣的場所。學生置身於這些真實而生動的環境中,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美的存在和力量。教師利用現場資源進行實地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和具體。比如,在博物館,教師可以結合展品講解藝術史的發展脈絡;在藝術館,學生可以現場臨摹藝術作品;在大自然中,學生可以通過寫生來描繪自然美景,體會光影和色彩的變化。這種實地教學方式,有利於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深刻理解美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培養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和對美的獨特感悟。

開展遊戲化美育教學。學校通過設計與美育相關的遊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通過拼圖遊戲讓學生了解藝術作品的構圖原理,通過音樂節奏遊戲培養學生對韻律的感知。學校通過舉辦繪畫比賽、藝術知識競賽等,激發學生的求勝心和創造力。競賽所帶來的緊張感培養了學生在壓力下發揮創造力和應對挑戰的能力。

整合特色美育資源

建立美育資源共享平臺。一是多所學校共享優質美育課程和師資,相互借鑑取長補短,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更廣泛、更優質的美育課程資源。二是邀請藝術家、非遺傳承人等在線授課,爲美育注入鮮活的實踐力量。這些來自一線的藝術專家分享他們的創作經驗、藝術見解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獨特傳承方式,學生可通過與他們交流感受藝術的魅力和文化的深厚底蘊,瞭解古老技藝的精妙之處。

開發校本特色美育教材。學校一方面結合學校歷史和獨特的地域文化編寫校本教材,將這些元素融入教材中,使美育教材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地方色彩;另一方面,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社會審美觀念的變化,不斷更新美育教材,及時納入新的藝術形式、審美觀念以及最新的藝術成果,使教材能夠緊跟時代步伐,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索慾望。比如,在教材中引入當代數字藝術、新媒體藝術等內容,讓學生了解藝術的前沿動態;結合社會熱點話題中的美學元素,引導學生思考美的多元性和時代性。

打造虛擬美育體驗館。學校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藝術作品。通過虛擬現實設備,學生能夠欣賞世界名畫、雕塑等藝術珍品,從不同角度立體觀察感知作品的細節,獲得比傳統觀賞方式更爲深刻和直觀的體驗。例如,學生可以“走進”梵高的《星月夜》,感受那旋轉的星空所帶來的震撼與夢幻。

學校還創設虛擬創作空間,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虛擬空間中,學生可以不受現實材料和工具的限制,自由地發揮想象力進行創作。他們可以運用虛擬畫筆、工具和材料,嘗試各種藝術表現手法和風格,還能夠與其他同學在虛擬空間中合作創作,交流創意和心得,共同探索藝術的無限可能。這種創新的創作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也爲美育教學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活力。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濟寧教育學院附屬小學)

《中國教育報》2025年01月15日 第07版

作者:李玉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