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沙地治理出實效——治沙致富培新綠
瑟瑟秋風起,日日黃沙揚。對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以下簡稱“科右中旗”)杜爾基鎮亞門毛杜嘎查村民來說,過去,颳風日就是大家頭疼時。“之前嘎查附近的山頭多是不毛之地,一颳風就是漫天黃沙,一下大雨就是泥石流。”村民陳金海告訴記者,多年來由於泥石流災害,鄉親們搬了好幾次家。
如今在嘎查沙地治理區,一棵棵樟子鬆整齊排列、迎風挺立,一株株錦雞兒頑強生長,原本光禿禿的山坡彷彿披上了一件綠衣。“現在颳風不愁,下雨不怕,家也安安穩穩地固定下來了。”陳金海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當地人生態保護意識不斷增強,植樹造林的力度也不斷加大。
“在我們這裡治沙可不容易。”陳金海介紹,這裡山高坡陡,普通運輸車輛無法通行,樹苗需要人背肩扛,坡度大的地方,只能藉助無人機吊運。而且治理區地勢較高,很難通過就近打井獲取水源,只能分階段運水,確保樹苗成活。
記者瞭解到,爲了調動羣衆治沙的積極性,今年以來,科右中旗創新治沙思路,組織當地羣衆通過有償勞動的治理模式,引導農牧民當“主角”,實現治沙致富兩不誤。“如今防沙治沙對咱老百姓來說是一件雙贏的事,不僅能爲沙地治理貢獻力量,還能賺工資增加收入。”亞門毛杜嘎查黨支部書記張斯琴說,自從有了工資,參加治沙的羣衆明顯增多,“有償治沙不僅提高了羣衆治沙積極性,還解決了用工問題,治沙成效也顯著提升”。
科右中旗位於科爾沁沙地鎖邊帶,是“南來北往”的風沙必經之地,肩負着阻擊科爾沁沙地治理邊緣區域向外蔓延的重要使命。戰風斗沙數十年來,科右中旗始終把防沙治沙作爲荒漠化、沙化防治重點任務,相繼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草原生態修復等一批重點生態工程。截至目前,該旗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分別從2017年的17.64%和35.17%提高到現在的18.54%和76.77%。
走進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以下簡稱“科左後旗”)甘旗卡鎮巴克要系統化治理項目區,迎面見到的便是樟子鬆、元寶楓、山裡紅等綠色衛士。“過去這裡屬於退化草原,到處可見流動沙地。下一步我們將通過礦砂開發利用、退化林修復、森林質量提升、沙化土地綜合治理等方式,實現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科左後旗林草局治沙造林股負責人郭巖介紹,科左後旗位於科爾沁沙地東南部,是科爾沁沙地的主要組成部分。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地就開始推進科爾沁沙地的治理。除了封禁、飛播等措施外,科學綠化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這裡,鄉土樹種被廣泛使用,當地林業人還發明瞭“深栽淺埋”法,在植樹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科爾沁沙地蒸發量大,風速等級也很高,‘深栽淺埋’造林技術就是專門針對這些環境特點研發的。”科左後旗林業工作站站長朝克吐介紹,“深栽淺埋”種植法的特點是深坑投苗,淺層覆土,是傳統“三埋、二踩、一提苗”技術的細化和改進。採用這種方法栽植樟子鬆,成活率、保存率均提高到90%以上,而且苗木長勢旺盛,畝均節省成本千元左右,還可以減少50%的澆水次數,節省55.8%的水資源。
經過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如今科左後旗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地治理項目區內糧食單產增幅最高達81%,牧草單產增幅最高達50%。近10年來,黃沙漸漸不再肆虐,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也得到有效遏制。
科爾沁沙地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總面積8595.9萬畝,涉及通遼市、赤峰市和興安盟3個盟市16個旗縣區,相關地區因地制宜,綜合運用草方格固沙、飛播造林、以路治沙、“光伏+治沙”等多種手段,推進科爾沁沙地治理,成效顯著。預計到2030年,內蒙古將新增完成科爾沁沙地沙化土地綜合治理1100多萬畝,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達到75%以上。
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瞭解到,在“三北”六期工程建設中,內蒙古承擔着全國60%的沙化土地綜合治理任務。“三北”工程三大標誌性戰役有“兩個半”在內蒙古。去年6月以來,內蒙古舉全區之力將“三北”工程攻堅戰不斷向縱深推進,截至目前累計完成防沙治沙2636萬畝,日均治沙5萬畝,跑出了防沙治沙“加速度”。 (經濟日報記者 餘 健)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