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學倫與學魂:在哪裡?

捍衛學倫,喚醒學魂,找回良心。 圖/張俊哲

張俊哲

每當學術倫理(學倫)事件發生,媒體總聚焦在論文是否涉及抄襲或造假。事實上,藉由比對軟體與專家鑑定,真僞昭然若揭。然而,大衆反而較少關注:爲何會有學倫問題?爲何本應純淨的學術圈,會變得烏煙瘴氣?

其實,問題的核心在於「利益」。當審查和獎勵機制偏離了公義,就會劣幣逐良幣,學術的靈魂(學魂)也將蕩然無存。許多國家爲了提升研究,以獎金或加薪來鼓勵發表質量兼具的期刊論文。雖立意甚佳,然而當主要目標淪爲單位績效或個人收入時,手段就會變質。這猶如爲了奪金而服用禁藥,勝之不武。

按常規,學術論文投稿後,須經出版社初審,再交由同儕專家審查。主編綜合專家意見後,決定接受或退稿。通常學者須依審查意見謹慎修改,否則再審時難逃退稿厄運。因此,一篇學術稿件的出版,絕非易事。

不幸的是,在恩威並施的壓力下,「掠奪性期刊」已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重創全球學倫,臺灣也未能倖免。這些期刊標榜「速審速決」,實則以收取高額的出版費爲目的。簡而言之,只要刷了卡,就會照章全登,審查僅徒具形式。不少人雖被不肖出版社掠奪金錢,卻也因此快速升等、獲獎,且仍有可觀的淨利。因此,數據造假頻傳,並不令人意外。

早年我曾審過數篇稿件,其數據紊亂、邏輯鬆散,充分符合退稿要件。然而,這些稿件在審後不久,竟還公然問世!後來,我才知道該出版社已被公認爲掠奪期刊的大盤。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學術機構已採取「不鼓勵」、「不敘獎」的措施,勸學者自律,遠離這些期刊,以遏止不良學風。這種不同流合污的學術風骨,令人敬佩!

然而,不少學府仍聲稱深陷兩難。他們總以避免興訟爲由,將掠奪期刊納入敘獎行列。這些期刊也深諳供需之道,以類似炒股手段來提升排名,導致學風惡性循環。我理解興訟的困擾,也聽過一些學者辯稱其稿件曾被掠奪性期刊嚴審。若所述屬實,亦僅爲個案。若因不明期刊屬性而誤投,尚可諒解;但若明知其掠奪本貌,仍續投不止,則其心可議。

最令人心痛的,莫過目睹拒投掠奪期刊的師生,長期要面臨升等不順、畢業困難的窘境。他們淪爲「犧牲者」的同時,還要眼睜睜地看着「投機者」成爲獎項的「掠奪者」。這些慘況正大規模地蔓延,卻尚無明確規範或補救措施。換言之,明知掠奪期刊正在吞噬着學者們的汗水與淚水,但法律並未明令禁投。說到底,要止掠息虐、預防學術潰堤,唯有「良心」二字。此共識,應是學倫與學魂的終極歸宿。(作者爲臺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