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協之聲丨新徵程上,他們讓科技之光更閃耀
科技之於一國發展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也不爲過。科普對於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價值,再怎麼重視都是“理所當然”。在我國科技發展史上,二者互爲表裡,共同推動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
9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係列報告顯示,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國家創新體系更加健全、科技產出量質齊升,逐步實現了從追蹤跟跑到並跑領跑的歷史性轉變,成長爲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如果你知道新中國成立時,我們全國的科學研究機構僅有30多個,幾乎沒有大型科研儀器設備,一切白手起家,就能更深刻體會到,如今“科技大國”這一定位的分量。
一路走來,這不僅是一種歷史的鉅變,更展現了一個國家大踏步趕上時代的磅礴氣象。
事在人爲,在我國科技自立自強之路上,尤其引人矚目的是廣大科技工作者。他們深耕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人才夯實科技大國地基
去年12月,《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22)》在京發佈。報告顯示,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研發人員全時當量”是國際通用的用於比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標,指研發人員按實際從事研發活動的時間所計算出的工作量,單位爲“人年”)由2012年的324.7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萬人年,穩居世界首位。
不僅科技人才資源儲備豐富,頂尖科技人才國際學術影響力也在持續提升,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走向國際學術舞臺中央,入選世界高被引科學家數量從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2年的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鍾靈毓秀,蔚爲大觀。科技自立自強,我們的底氣由此而來。
這支龐大的研發隊伍,不是突然出現的。他們從我國健全的人才培養體系中成長、積累而來,在其中,我們可以看到錢學森、李四光、鄧稼先、南仁東、袁隆平這些閃耀着精神光芒的名字。
猶記得錢學森在即將登上回國的郵輪時曾說:“今後我打算盡我最大的努力,幫助中國人民建設自己的國家,以便他們能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當年,李四光衝破重重阻礙回到新中國,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爲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作出巨大貢獻。鄧稼先的一生都致力於中國核武器的研究和發展,帶領團隊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南仁東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毅然放棄高薪,回國服務,爲“中國天眼”傾注畢生心血。
先賢之光點亮更多人前行的方向。他們不僅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貢獻給了國家,還影響着一批又一批的後來者。就在前不久,袁隆平的孫女入讀中國農業大學成爲輿論熱議的焦點,人們對這份美好的傳承報以熱切的祝福。今年的中國農業大學開學典禮會場佈置中,專門體現了4個字——“禾下乘涼”,這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兩大夢想之一。
而伴隨着雜交水稻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試驗試種和推廣,我國科技大國的地基也更加夯實。
投身科普就是踐行科學家精神
如今,嫦娥奔月、蛟龍入海已不再是傳說;神舟飛天、高鐵飛馳、巨輪遠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重大工程不斷“開張”、大國重器接連“刷屏”,背後的功臣正是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
他們踏着先輩的足跡,深耕在不同的科研領域。勳章背後是不願被“卡脖子”的志氣和骨氣,是持之以恆的堅守和矢志不渝的奮鬥。
他們在科研之路上跋涉之時,也投身到了科普事業之中。
正如馬克思所言:“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於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爲人類服務。”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給“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代表回信,對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參與科普事業提出殷切期望,特別提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我國的科普事業,有着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參與其中,孜孜以求。
八旬院士汪品先視頻“連載”海洋知識被網友彈幕催更;退休教授吳於人靠科普短視頻成爲幾百萬網友的“科學姥姥”;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的化學實驗吸粉無數;兩年中,“火山爺爺”劉嘉麒院士陸續在網站上更新了100多條短視頻,老科學家成爲“科普達人”……
北京市科協組建科學家精神北京宣講團,走進校園、場館、企業開展宣講活動;在全國率先設立科學傳播專業職稱,激發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學傳播的內生動力……成爲科普事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科研人員被譽爲科普的“第一發球員”。一批具有專業性和可信度的“科普達人”集體走紅,印證着科普熱的不斷升溫。在科研人員與公衆的互動中,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越發濃厚。
可別小瞧了科研人員參與科普的價值。從食品安全保障到重大疾病治療,從人工智能發展到北斗組網,科學技術的發展、應用與公衆生活越來越緊密相連。科技工作者能夠憑藉專業優勢,在萬花筒般的科技賽道上,幫助公衆更好地瞭解、準確地掌握、理性地看待一項項簇新的科技成果。
實現從0到1,從無到有,是科學家精神的展現;科技工作者用自己所學,打通科技服務民衆的“最後一公里”,也是科學家精神的另一種書寫。
新徵程上,廣大科技工作者們不負所學,且積極參與、支持科普事業,讓科技之光更加閃耀。在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道路上,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們正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