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完一包紙巾,我被她治癒了

猜到了會很感動,但沒想到,“她”的衝擊力會這麼大——

觀影過程中,一次次被戳中淚腺,不知不覺用完了一包紙巾;眼淚奪眶的同時,又彷彿被最親近的人溫柔地摸摸頭,內心得到了治癒。

這是獨屬於《燦爛的她》的暖心力量。

看完電影,我第一時間給奶奶打去了電話,黏黏糊糊地撒嬌,約好帶她一起去看《燦爛的她》。

我想,和最愛的她一起看一部充滿愛的電影,一定是這個春天最溫暖的事。

十二年前,奶奶江秀枝(惠英紅 飾)與孫女嘉怡(劉浩存 飾)意外走失。

帶着無盡的痛苦和自責,奶奶一找就是十二年,從沒有放棄過。

十二年後,嘉怡終於回到了奶奶身邊,祖孫倆相認,一個喜不自禁,一個不知所措。

看着同樣被生活捶打得傷痕累累的嘉怡,奶奶用心貼近她,溫暖她,努力填平兩人之間的親情鴻溝。

面對奶奶的呵護,嘉怡逐漸解開心結,露出不設防的笑容。

但隨着被她小心掩藏的灰暗回憶再次浮現,那些過往的悲慘遭遇和相認背後的真相漸漸清晰,猝不及防的反轉也隨之到來……

破碎的人生能夠從傷痕中綻放燦爛的花朵嗎?

這一次,奶奶和嘉怡彼此支撐,一起用信任和愛作出了回答。

《燦爛的她》的故事可以總結爲一段感人至深的祖孫情,一場溫暖治癒的雙向奔赴。

但難以總結的,是個中複雜、曲折又動人的情感。

在看似奇蹟的相認之後,敘事雙線並進:明線是奶奶與嘉怡的親情彌合,衍生出自然熨帖的暖意;暗線則是嘉怡的自我縫補,她試圖走出陰影卻又遭到控制,引發的衝突和緊張感也牢牢揪住我的心。

兩條線交織纏繞,迸發強烈的戲劇張力。

與此同時,影片的表達也相當高級,不刻意煽情,卻如春風化雨般動人。

首先,是用具體入微的生活細節拍出了祖孫相處的真實感,將“愛”這個字眼具象化。

比如,奶奶給嘉怡做她最愛吃的黃花魚,總是細心地剔掉魚刺。

自己省吃儉用,給嘉怡買禮物卻十分豪爽,一口一個“買”,生怕讓寶貝孫女受一丁點委屈。

還有剛剛和嘉怡重逢時,兩人在集市逛街,奶奶生怕嘉怡再次消失,緊抓着她的手不放,用力得令我鼻酸……

這種“隔輩親”,是瑣碎的、日常的,也是毫無保留、不求回報的。

看的時候,我不自覺想到和奶奶相處的一個個瞬間。

每次回老家,她都會做一大桌子好吃的,一直給我夾菜,叮囑着在外工作要注意身體,別怕花錢……

細節不同,但中國式親情獨有的愛意表達是相同的。

這些質樸的平凡的付出,已經是她們的所有。

嘉怡的愛則體現在前後對照的變化上。

剛與奶奶相認時,她對所有人總是一副冷冰冰的防備姿態,彷彿什麼都不關心、不在意。單獨面對奶奶,更有一種微妙的生疏。

但隨着相處,她發自內心的笑容多了,對奶奶下意識的照顧多了,依賴也多了。

這份愛,是和奶奶一起做飯,是給奶奶細心塗抹防曬霜,也是爲了保護奶奶化作一隻憤怒的小獸,狠狠舉起又放下鐵鏟……

我很喜歡的一個細節是嘉怡繪畫畫風的轉變。

最初,她的畫色調黯淡風格扭曲,只有陰影而沒有光,那是她千瘡百孔的內心的寫照;隨着與奶奶團聚,被愛溫暖,她的畫開始顯露小女孩的敏感憂鬱;最終,畫被明亮燦爛的色彩填滿,也暗喻着她曾經空洞的心被愛填滿。

改變的不只是畫風,更是一個女孩的命運。

奶奶用愛融化了嘉怡心中的堅冰,嘉怡則因爲奶奶不再懼怕黑暗。

一句“有奶奶在,所有的事都會變好的”,直接勾出了我的眼淚。

然而,正當祖孫倆的生活步入正軌,反轉猝然降臨——

原來,眼前的“嘉怡”並不是奶奶的親孫女,而是機緣巧合下曾與小嘉怡成爲“朋友”的女孩,李斯然。

面對又一次意外衝擊,奶奶陷入了巨大的悲痛與愕然,恢復了身份的斯然也悔恨不已。

當祖孫關係失去血緣的羈絆,當彼此的關愛建立在“謊言”之上,她們將如何抉擇?

讓我驚喜的是,反轉帶來的不只戲劇衝突,還有一場後勁兒強大的情感海嘯。

催人淚下之餘,影片的立意也有了提升——

第一次畫畫,斯然將雪白的畫紙塗黑,勾勒出一株在黑暗中飄搖的野花。

繪畫老師誇獎她陰影打得好,也提醒她,需要看到光。

直到真相揭曉,我才真正懂得那一刻斯然的心裡在想些什麼。

她不是看不到光,而是,她不相信光會照在她的身上。

17歲之前的生活幾乎被黑暗籠罩,斯然早已習慣了孤獨和受傷,甚至不再指望能換個活法。

直到遇到奶奶,斯然才第一次感受到陽光照拂的溫暖,也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值得被愛。

面對這份愛,她一邊很感動、很珍惜,想抓住這道照亮世界的光;一邊又很惶恐,擔心再次失去,也害怕謊言被揭穿。

當黑暗再次侵襲,斯然決定展開回擊,哪怕獨自承受巨大的代價,也要保護奶奶。

只因爲,“她讓我看到了光,但我不能把她帶進黑暗。”

這個決定其實意味着,斯然已經相信了愛,也學會了愛。

而換個角度看,失去嘉怡的十二年中,奶奶又何嘗不是在黑暗裡孤獨蹣跚?

日復一日的尋找,瀕臨絕望的等待。

是斯然的到來,讓她的生活重新煥發生機,有了新的色彩,能夠再次笑着唱出《瀟灑走一回》。

最初,奶奶是把斯然當作嘉怡去愛的,因此知道真相後,她的第一反應是震驚、憤怒,隨後陷入永遠失去嘉怡的痛苦。

但最終,奶奶選擇了寬容與愛。

因爲她能從心底感受到,雖然“孫女”是假的,但兩人相處的快樂是真實的,溫暖是真實的。

她們在彼此人生的至暗時刻成爲照亮彼此的光,這份愛也是真實的。

至此,祖孫倆的感情已然超出血緣的羈絆,而是人與人的雙向救贖,是基於人性善良底色的心靈相依,也是一種向陽而生的女性力量。

我很喜歡韓寒導演在《燦爛的她》首映禮上打的比方,他說《燦爛的她》就像大海,“看着好像很平靜,但其實蘊藏着許多的暗涌、波濤,有無限的愛,還有包容和救贖。”

的確,《燦爛的她》不僅呈現了大銀幕少見的隔輩女性之間的情感連接,而且真正地讓女性成爲敘事主體,從她們的視角出發去展示女性的情感與能量。

奶奶會心疼斯然曾經的遭遇,不求回報地給予她溫暖和愛;斯然也重拾勇氣,敢於去愛,回饋真心。

我們見證了愛讓兩個原本的“陌生人”成爲兩塊嵌合的拼圖,填補彼此生命的缺口,也看到了兩位女性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和人性的閃光。

每個層面都能喚起普世的情感共鳴。

“燦爛的她”,是奶奶江秀枝,是嘉怡、斯然,也是大銀幕前每個善良溫暖的人。

惠英紅和劉浩存首度搭檔,產生了新鮮又強烈的化學反應。

不僅各自表演精彩,同框碰撞有默契也有火花,讓那種脈脈流動的溫情深具說服力。

在江秀枝身上,能看到所有深愛孩子的奶奶的影子。

被生活磋磨的疲憊、滄桑,從粗糙的皮膚、乾裂的手便可窺見;本性中的堅韌、樂觀,又從一口酒、一首歌裡綻放出來;對孫女的愛,濃縮在緊跟不捨的眼神和蹣跚腳步裡……

作爲老戲骨,惠英紅對角色的揣摩和演繹極其細膩。

爲了力求真實,她染白了頭髮,特意把原本的皮膚弄得粗糙,自然流露風吹日曬的痕跡。

不同年齡段的不同狀態、不同情緒,她也做了精準的區分。

最打動我的是,惠英紅將自己的真實經歷融入到人物塑造中,讓角色落地,成爲真實鮮活的人。

比如,片中奶奶性格底色中的堅韌、樂觀,有點兒犟,又恨不得把所有能量都給予兒孫的狀態,就是惠英紅從自己奶奶身上汲取到的。

她說,自己的奶奶就是一位對家人有着強烈保護欲的山東倔老太太,遇到事情總是很堅強。

同時,因爲惠英紅的母親患有阿爾茲海默症,她對患者在生活中的狀態也有着細緻入微的觀察。

體現在表演中,就是拒絕過於戲劇化,而讓真實的細節填充人物的血肉。

比如奶奶在吃東西時,嚼了幾口就隨手餵給身邊的小狗,這正是惠英紅母親現實中的習慣。

還有一場戲,“嘉怡”在廚房炸魚,奶奶在一旁呆呆地坐着,突然起身開始尋找什麼。這也是惠英紅記憶裡母親的狀態。

最真實的反應,才能緊緊牽動觀衆的心。

劉浩存這次的表演靈氣十足,呈現了漂亮的人物弧光。

“嘉怡”出場時拽拽的樣子,和奶奶相認後逐漸被融化的狀態,還有完成自我成長後眼神裡的堅定,都讓人信服。

她演出了一個少女倔強外殼下的脆弱,和瘦小身體內的生命力。

性格色彩由冷到暖的過渡十分絲滑,看得人心疼她,也喜歡她。

尤其動人的是幾場哭戲,眼神裡的情緒彷彿要溢出來,眼淚流出了不同層次。

比如,和奶奶產生了感情卻被迫要離開時,她站在船上用力揮手,一瞬不瞬地盯着岸邊漸漸模糊的身影。

伴着一聲“奶奶”的呼喊,她的眼淚滾落,帶着滿滿的不捨和牽掛。

還有在法庭上,她原本一言不發,準備接受命運的審判。

卻沒想到,奶奶出現了,更沒想到,奶奶竟然爲她辯護、爲她擔心……

原本強忍着的淚水終於繃不住了,她從隱忍地默默落淚,到低下頭抽泣,再到看向奶奶努力揚起嘴角,一邊微笑一邊流淚……

泛紅的鼻頭、顫抖的嘴脣和傾瀉的淚水,都寫滿了真情實感。

看着大銀幕上祖孫倆在一起的樣子,我總會想起在狂風中相依的小草和大樹。

期待她們一起穿過風雨,迎來燦爛的天晴。

影片最後那句“感謝陪我走過黑暗時光的你”,其實也是在提醒我們:

一定要珍惜身邊信任你、愛你的那個“燦爛的她”。

明天(3月15日),《燦爛的她》就要正式上映了。

不妨打個電話,給身邊人一個擁抱,或者帶上愛的人一起走進電影院。

在這個春天,我們一起用愛驅散陰霾,燦爛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