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築夢“浙”裡「56」|“當初的選擇是對的”,一位臺商眼中的“綠水青山”
400多年前明代老尚書歸隱南潯之時,給婢女造了100間樓,成了江南不可多得的隱藏景點。流水、閣樓、古橋……透過時光的縫隙映射在2004年第一次來到這裡的許振焜眼裡。
“湖州這十幾年改變很多。”2019年,已紮根湖州的許振焜又一次來到這座多橋多弄的古鎮,它早已不是當年簡陋的樣子,一葉小船,穿橋而出,老街上的人們打開店門,街坊鄰居在廊橋下打着招呼。“原來,這纔是我心中真正江南的樣子。”
1994年,許振焜在距臺灣千里之外的深圳開設工廠,從事來料加工。與許多上世紀90年代初就到大陸投資的臺商一樣,深圳、東莞、崑山……一座座城市都留下了許振焜創業打拼的足跡,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機遇也成就了他精彩的商業故事。彼時的許振焜一定想象不到,多年以後自己和企業會與“江南腹心”湖州雙向奔赴,一路共同成長。
“2000年的時候我們的工廠在江蘇崑山,後來由於原有的產能已經難以滿足需求,工廠需要擴建,所以決定另覓新的地點。”南通、鹽城、安慶、蕪湖,許振焜爲了找到心目中投資建廠的最佳投資地,先後考察了不少城市。
2019年,許振焜將目光落在了浙江湖州。“當時整個吳興區高新區發展還沒有很健全,周圍都是農田。”許振焜所說的早已消逝的田壩,正是如今他偌大新工廠的所在地。“當時我們有70%的工人都一起跟着過來了,我就很好奇問他們,爲什麼想到湖州來?他們給我的所有回答都是這綠水青山的地方怎麼會不好。”
“現在我常常會想,當初自己的選擇是對的。”落子湖州,在許振焜看來正是這片土地,兼顧了生態環境、政府效率、交通便利、資源充足等諸多因素。而這看似簡單的選擇背後,也透着許振焜縝密的思考與長遠的規劃。
從無到有,從阡陌變通途。許振焜和自己的企業一起見證了湖州的蝶變與升級。
一條河貫穿南潯,河邊林立的那一間間閣樓,靜靜地佇立在南潯文脈之上。走進百間樓,走進一座座黛瓦白牆的小院,往昔匯通天下的潯商,在一磚一瓦間留下令人着迷的痕跡。2004年許振焜第一次到湖州,百間樓的文化氣息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個時候的南潯整體會感覺有點陳舊和雜亂,現在你靜下心來在百間樓走走逛逛,會發現臨街店鋪的一磚一瓦、一門一窗都經過精心修復,百年老街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浙江變化太多了。”許振焜如此感慨道。從西湖邊的文化底蘊,到錢塘江畔的科技創新;從古樸的水鄉古鎮,到現代化的智慧城市。“如同百間樓的變化一樣,這裡的每一處變化都讓我驚歎不已。”在許振焜看來,這一切的一切不僅僅是一個省域的進步,更是整個中國大陸發展的縮影。
前不久,湖州首個主要由臺灣同胞捐資設立的基金項目——“湖臺共富慈善基金”成立,許振焜作爲臺協會的“大家長”宣讀了《慈善募捐倡議書》。“熱心慈善事業、關心羣衆疾苦,是臺胞臺商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具體體現。我們在湖臺商將用實際行動爲患病臺胞、臺企職工和湖州老百姓提供愛心扶持,爲湖州慈善事業添磚加瓦!”許振焜說。
盡一份心、出一份力,作爲一名在大陸經商數十年的臺商,許振焜坦言,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全世界有目共睹,“更讓人自豪的是,我們臺企臺商也有幸參與和見證。
產業交流、文化尋根……對於兩岸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許振焜也感觸頗深。“作爲臺灣年輕人,來大陸千萬不要走馬觀花,你要去了解當地的文化、風俗、習慣,你纔可以在這裡創業。我建議大家不要短暫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一個地方。”
今年3月,許振焜在湖州的新工廠已通過竣工驗收並投入生產。未來,他希望在自己的企業裡能看到更多臺灣年輕人紮下根來,豐富職場體驗、感知大陸生活。
來源:浙江省兩岸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