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有效投資育新提質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前不久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的一攬子增量政策舉措,極大增強了市場信心,激發了市場活力,爲經濟向上向好積累了更多積極因素。但是,有效需求不足仍是當前制約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矛盾,當前迫切需要以更大力度、更爲精準的政策“組合拳”擴大有效投資,破解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投資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具備刺激供給與需求的雙重功能,既能創造就業崗位,提高勞動報酬,也能優化供給結構,推動宏觀經濟供求平衡。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難點在於新舊增長動能轉換,這不僅需要通過科技創新培育創新業態,變革新技術,促進實體經濟育“新”,還應注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設備更新升級與生產線優化改造,促進傳統產業提“質”。有效投資能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催生新的技術應用、形成新的產品業態,創造新的消費場景,提升產品與服務供給能力,引領新的中長期消費需求。提升特定領域的有效投資規模還有助於形成明確且邏輯一致的增量“信號”,降低政策不確定性,引導合理預期。伴隨着前期宏觀政策的落地實施,有效投資對經濟轉型升級的積極作用日益凸顯,充分體現了我國以穩步擴大有效投資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鮮明政策導向。
要完成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方式轉型,應堅持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投資理念,更好發揮有效投資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作用。
突出政府投資引領,服務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應更加註重發展質量,更爲注重改善民生。產業領域是市場承接有效投資的主體,應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投資佈局,捕捉顛覆性技術與前沿技術帶來的新增長點,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配的有效投資存量,夯實創新驅動引領的資金供給。另外,要支持以傳統產業“智轉數改網聯”爲代表的產業設備更新,形成優化產品與服務供給結構的實物資本積累。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城市老舊小區更新改造、生活性服務業公共產品供給等民生領域,應積極鼓勵地方政府創新投資開發模式,引入市場化投資機制解決資金缺口。
創新項目管理模式,提升投融資質效。支持金融機構通過貸款授信、資產證券化等方式推動“存量增量並舉、盤存帶新同步”,提升全社會資產運營能力。尤其是應立足科技創新、技術應用、成果轉化等核心環節,聚焦重點領域技術改造、設備更新、產能提升及“卡脖子”技術突破,激活“存量盤活、增量注入、動能提升”的投融資綜合效應。鼓勵企事業單位與科研院所聯合攻關,探索自主技術創新投資、項目聯合創新基金投資、私募基金注資孵化等投資管理創新模式,協同攻關行業共性技術,成立“聯合創新基金”,健全“逆向混改”機制,爲技術應用企業篩選、培育、吸收高新技術各類所有制企業提供便利,加速創新資本積累。
破除行業制度壁壘,營造公平投資環境。2023年我國登記在冊經營主體達1.84億戶,民間固定資產投資佔比50.4%。民間投資不僅是經濟活力的“晴雨表”,也逐步成爲穩定有效投資、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力量。應降低民間投資行業准入門檻,鼓勵民間投資進入交通、水利、清潔能源、新型基礎設施、先進製造業、農業農村等重點細分行業。健全“兩個毫不動搖”體制機制,加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的預期引導。持續深化改革,破除民間投資進入重點領域的顯性和隱性障礙。完善民間投資的負面清單管理與項目長效推介機制。打造公平投資環境,保護投資者權益,激發多元主體投資活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趙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