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總統宣誓降低癌症死亡率1/3!醫:這筆「救命錢」不能省
賴清德總統宣示2030年癌症死亡率要減少1/3,包含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的新藥政策已成醫療體系轉捩點,癌友等待救命政策,盼能早日有相關完整配套政策,圖爲就診示意圖。記者杜建重/攝影
日前衛福部長邱泰源指出,3年內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將逐步到位,引發各界討論,認爲時間拖太長,尤其「健康臺灣」是賴清德總統的施政方針,新政府宣示降低癌症1/3死亡率,新藥政策已然成爲醫療體系轉捩點。病團與醫界認爲,科技進步大幅增加健保支出,「省錢」不能當成施政方針,存活率與經濟能力相關,期待政府投入更多新藥資源,達到健康平權。
年花百萬壓垮經濟 中斷治療回去賺錢
「病人治療中斷的情形很常見,有人消失一段時間去賺錢之後又出現,現在肺癌治療藥物日新月異,各種臨牀試驗都在進行中,但好的治療結果,可能讓病患家庭陷入困境,要不要每個月自費十萬治病,病人及家屬有時候考量不同,治療難題成了家庭紛擾的來源...」這是臺大癌症醫院院長楊志新在門診的日常。
尤其常擔任國際臨牀試驗主持人,楊志新很瞭解癌患治療面臨的難題。他說,以肺癌治療爲例,藥物大幅進步,有非常多新加入的藥物標準療法,能大幅增加一到兩成,病人五年無疾病惡化的可能,但患者爲了要長期存活,一年花一百餘萬已是常態。
這些數據背後的象徵,是能多救活一到兩成的病人,你要不要救呢?在臺灣治療上的費用多依賴健保,一旦無法獲得健保給付,賣房、借錢都有可能,因此,當新政府上臺後,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就希望能解燃眉之急?但解得了這個「急症」嗎?
百億癌症新藥基金 以創新藥物爲主軸
政府參考了英國制度,成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目前是針對療效及財務不確定的創新藥物爲主,在使用2到3年後收集更多真實世界的數據後,再評估是否納入健保給付;對於已獲得藥證、有療效的已上市藥物,因健保財務困境限縮給付或未給付者不在此限。
臺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楊銘欽認爲,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包括法源、主責單位、財源都須要對外說明,費用是怎麼計算出來、什麼新藥可以納入、支付細節等都須要公告周知,審慎前行。楊志新也認爲,「百億」應該只是形容詞而已,意即須要花很多很多錢的意思,治療癌症的費用何止百億元。
這個過渡的新藥政策,終究得面臨迴歸健保常規給付的問題,楊銘欽強調,依據英國2016年新藥基金執行的情形,有研究指出,約有87%的新藥會回到英格蘭的公醫制度裡,若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執行後,依英國經驗,多數藥物都可能回到健保常規給付,那麼錢從哪裡來?且每年使用這些新藥的人數,將逐年倍數成長,健保總額裡要增加多少預算,才能支應新藥迴歸常態化呢?在政策執行前都得詳細評估。
臺大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則建議,縱然新藥在基金支持下通過,兩年後仍需回到健保體制,所以應由同個審議委員會,來處理藥品審查和基金分配,而不是獨立於外的第三方,以確保審查的一致性。
新藥新科技預算 病團呼籲不低於總額成長率
在新藥政策裡,除了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外,每年健保總額裡也會討論新藥新科技預算,2024年政府「新醫療科技」預算新增46.63億元;「暫時性支付」也新增24.299億元,達70.93億元,用來支應所有疾病的新醫療技術發展,相較於112年新醫療科技預算增加38.19億元,成長率爲116%。
不過,臺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指出, 113年的預算是「特例」,預算比以往還要高,但很擔心這樣的預算,明年可能又沒了,前幾年在討論協商經費分配時,曾有委員認爲新藥新科技不須要編列費用,因此病友團體還是希望,健保署在編列新藥新科技的預算上,至少不低於總額成長率,而不是一下爆增,一下又要擔心沒錢可用,而且執行率也須要落實,才能增加民衆用藥可近性。
由於新醫療科技,或是擴增藥物給付範圍的預算不足,會讓已獲療效實證的新藥被限縮給付或被中斷給付。吳鴻來指出,像自體免疫的患者,例如: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等,近年生物製劑的發展,已讓患者可以獲得很好的疾病控制,這類慢性病患者只能在疾病惡化時才能獲得健保給付,一旦病情穩定就可能失去健保條件,得自費治療,這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嚴重性不容小覷。
HTA醫療科技評估新藥 應有獨立的法人機構執行
目前政府也設立HTA醫療科技評估新藥機制,楊銘欽肯定健保署加速審查的流程,但也提醒,無論是新藥新科技預算,或是政府正要成立的百億癌藥基金,都希望有獨立於健保署的獨立機構,應規劃成爲行政法人的「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中心」。
楊銘欽也強調,不能只評估由健保給付的成本效益,還須從社會觀點來評估,包括民衆自付的部份負擔、差額給付,和家人照顧成本等。柯博升也希望能收集更多本土資料,讓其成爲衛生政策幕僚單位之一,並在法制和財務上給予更多支持,以確保新藥評估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醫療支出一定是隨着病人存活率增加而增加,楊志新也提醒,「健保省錢」不應是執政目標,若想要節省健保費而達成上述目標是不可能,至於健保總額中新藥新科技的佔比是否應該增加,但是當一項費用增加,就會壓擠到五十萬醫護及醫院的給付點值,政府須要同步思考,如何讓醫護不要成了血汗工作者,大家也要有增加健康投資的概念,民衆更應該支持增加健保費用或部份負擔,才能讓健保永續經營。
柯博升也認同,政府應該建立更多使用者付費機制和監督機制,來控制醫療資源浪費,例如:部分負擔和第二層健保等模式。吳鴻來則期待,政府在參考英國成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也是經過不斷的修正後,現今成了創新藥物基金,也希望未來政府,可以擴及照顧更多非癌友患者,這些患者同等重要。
臺大癌症醫院院長楊志新提醒政府,隨着醫療科技進步,要病人存活率延長醫療支出一定會增加,「健保省錢」不應是執政目標。記者季相儒/攝影
臺大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認同政府應建立更多使用者付費機制和監督機制,以控制醫療資源浪費。記者餘承翰/攝影
臺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楊銘欽強調,未來新藥新科技預算的評估,應讓「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中心」法人化,以確保新藥評估的科學性和公正性。記者林俊良/攝影
臺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提到,希望健保署在編列新藥新科技的預算上,至少不低於總額成長率,才能照顧更多民衆。記者曾原信/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