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憂鬱症「以為是失智症」難察覺 精神科醫師:治療效果看得見

老年憂鬱症除了和失智症症狀高度重疊外,也常以身體病痛的方式呈現。 圖/123RF

「醫生,我媽媽變得很奇怪,可能失智了。」女兒述說着媽媽最近的改變,自兩個月前爸爸過世後,媽媽愈來愈不對勁,吃很少、睡不着,跟她講什麼都不記得,無法一個人生活。

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的診間,常有類似求助個案,以爲失智來看診,後來發現是憂鬱症,蔡佳芬指出,失智是漸進的退化過程,需要時間推移,突然間記憶力變差、生活大改變,通常失智的可能性低。

老年憂鬱症除了和失智症症狀高度重疊外,也常以身體病痛的方式呈現,許多長輩因爲反胃、心臟不舒服、胸悶發抖,什麼身體檢查都做了仍找不出原因,直到轉到精神科才發現是憂鬱症。

蔡佳芬指出,憂鬱症的治療分爲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電刺激療法。相較於年輕人,老年人治療效果會比較差,因爲身體的退化,藥物要比較大劑量、心理治療和電刺激療法也要比較多次才能達到效果,服用藥物的同時,還要考慮他已經在服用慢性病藥物。但是隻要好好治療,效果依然看得見。

她認爲,目前比較大的問題是老人精神疾病的相關資源不足,在初級、中度及重度的治療上,都有努力空間。

在初步篩選出需要幫助的長者部分,若家醫科及社區醫師可以扮演守門員角色,找到輕度或疑似憂鬱症長輩,即時做一些協助或治療,對於避免發展成中、重症的憂鬱症有正面意義。但是可提供中重度憂鬱症治療的老人精神專科並不多,就算有,也很難掛號。

若進到重症、需要安養階段,年老的精神病患(包括憂鬱症)是找不到安養機構的,因爲目前收治慢性精神病人的護理之家不收老年人,而老人安養機構不收精神病者。蔡佳芬就有病人因一直找不到安養機構,雖然已不需要住院治療,但家人也無力照顧,就長年在各醫院間流浪。

她認爲,老年心理健康這件事,需要社會更多關注,也要系統思考,投入對的資源去處理。

醫師蔡佳芬認爲老年心理健康問題,需要社會更多關注。 圖/蔡佳芬提供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