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紅樓夢遊”金陵中秋夜:當團圓相逢中式美學
中新網南京9月17日電 題:老外“紅樓夢遊”金陵中秋夜:當團圓相逢中式美學
作者 唐娟 張傳明
黛玉吟詩、寶釵理妝,起舞拜月、擊鼓賞花,對酒當歌、今夕何夕。今年的中秋假期,東南大學的兩位國際學生,泰國姑娘Chintana Chaiyasuk和哈薩克斯坦小夥Ali,走進南京的江寧織造博物館,“穿越”入一部如夢如幻的《大夢·紅樓》演出,沉浸式體驗了一場傳統中秋佳節的中式美學“盛宴”。
“瀟湘館”的書桌旁,手執一管毛筆、望月吟詩的“林妹妹”與Ali,共同寫下一個“月”字;“蘅蕪苑”的閨房內,對鏡理妝的“寶釵”,爲Chintana Chaiyasuk抿上胭脂、戴上簪花……
正在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攻讀哲學博士的Chintana Chaiyasuk不禁感嘆,“這一切真是太美好了,我彷彿真的和《紅樓夢》裡的寶釵一起化了妝,準備去參加一場中秋節的晚宴。”
“《紅樓夢》可以說集中式美學之大成。《紅樓夢》的讀者們最愛看書中人如何度日、如何過節。”作爲一部以《紅樓夢》爲主題的全場域行進式沉浸體驗演出,《大夢·紅樓》的執行導演、編劇張明軒介紹,觀衆可以站在演員身邊,一路跟隨演員的表演,甚至與演員互動,成爲演出的一部分。
“所以,演員身上的衣裙、頭上戴的簪花,使用了不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元素;舞臺的置景,也引入了大量的明清時代建築、裝飾風格。這些無處不在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粹,讓觀者可以近距離、全方位地去感受、欣賞《紅樓夢》之美。”張明軒說。
目前在東南大學學習中文的Ali,剛剛度過其在南京的第一年。在與“大觀園內衆人”一起擊鼓傳花、聯句對詩、分食月餅之後,他直呼“太有趣了,令人難以忘懷”。
“中秋節是自古就有的節日嗎?” Chintana Chaiyasuk好奇地問道。
“中秋節對中國人的重要性,可以在很多中國的古籍裡發現。曹雪芹在《紅樓夢》裡就寫過三次中秋節,有詳有略地描繪了明清時南京民間的中秋習俗,並用了‘月明燈綵,人氣香菸‘這樣的形容詞語,讓後人得以遐想彼時中秋夜的繁華似錦。”《大夢·紅樓》的總製作人、文都雲(南京)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虹表示。
她說,“我們也想把中國傳統節日、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妙之處,以現代人理解的方式重現,希望無論是中國觀衆還是外國觀衆都可以從中有所收穫。”
Ali笑道,“確實如此,儘管中文學習很難,但中國文化太有魅力了,我現在有特別大的動力去學好中文。”
據瞭解,這部演出還邀請了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主創導演之一的Conor Doyle,作爲概念設計顧問,與中國青年藝術家們共同創造了國際化的沉浸式體驗感。
“這個‘在原址、品原著’的演出,其實是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南京和平論壇的號召,以‘爲和平設計’爲主題所創作的作品。通過中外藝術家的創意,讓《紅樓夢》的‘夢’起之地——南京的江寧織造博物館這個城市空間、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光彩,喚起全社會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關注。”張明軒介紹。
“我才知道,這部中國作家在數百年前寫的小說裡,竟然還有暹羅國,也就是泰國的舊稱。”Chintana Chaiyasuk感嘆,“對我來說,這真是穿越時空的驚喜。”
看到 Chintana Chaiyasuk和Ali所表達的喜愛和讚賞之情,張明軒也歡迎兩位年輕學生向更多朋友分享這次的中秋體驗,“前不久,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倫敦大學等中外高校的青年學子、歐洲青年博主都來觀賞過《大夢·紅樓》,並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問題和有意義的建議。未來,我們希望有更多中外藝術家把自己對《紅樓夢》的理解加入這部作品之中,將其打造成一箇中西合璧的藝術成果,一個‘爲和平設計’的實踐案例。”
據悉,近年來,有着“世界文學之都”之稱的南京市,對《紅樓夢》這座中華傳統文化的“富礦”進行了多種形式的發掘,從舞劇到戲曲,從探訪故地到數字化體驗,向海內外展現《紅樓夢》的無窮魅力。(完)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