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在2025跨年夜直播中都聊了什麼?

2024年的最後一天,雷軍在小米汽車工廠的跨年直播成爲一場別開生面的總結與展望。雷軍跨年夜直播的觀看人次爲3788.4萬,人數峰值爲49.6萬,點贊數超過1.2億。這一晚,他聊了汽車,談了AI,也分享了過去兩年的艱難與成果。

小米汽車首款車型SU7交付量達到13.5萬輛,提前完成目標,這不僅是小米進軍汽車領域的里程碑,2025年也是雷軍戰略調整的節點——汽車業務步入正軌後,他開始騰出手來瞄準AI領域的深水區。但在這一切的背後,小米仍面臨着複雜的競爭格局與技術挑戰。

從7萬到13.5萬,SU7的成功並非偶然

2024年年初,小米汽車的目標是7萬臺,但雷軍團隊不斷上調預期,最終實現了13.5萬臺的交付量。SU7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小米"技術+生態+品牌"三位一體戰略的直接體現:

SU7以"科技與生活融合"爲核心賣點,高顏值的外觀設計、智能化配置和實惠的定價在年輕消費羣體中引發強烈反響。即便是高端車型SU7 Ultra,也憑藉紐北最快四門車的紀錄成爲品牌高端化的試金石。

小米智能生態是SU7成功的重要基石。截至2024年底,小米汽車銷售網絡覆蓋58個城市,開設超過200家門店,爲潛在用戶提供便捷的購車體驗。此外,小米打通充電生態,與蔚來、小鵬、理想合作,提供超過2萬根充電樁接入服務,爲用戶解決了補能焦慮。

SU7上市時的"天使單"策略——消費者無需試駕即可下訂——體現了市場對小米品牌的信任度。從首銷期60%的天使單比例,到今天30%用戶依然未試駕鎖單,這種獨特的市場現象背後,是雷軍對小米汽車品牌影響力的精準判斷。

2025年,小米汽車30萬輛目標是否過高?

雷軍在直播中立下新年flag:2025年小米汽車交付目標爲30萬輛。然而,雷軍也坦言,"這是一個絕對不輕鬆的指標。"

30萬輛的目標不僅對小米內部生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考驗着其在售後服務、品牌信任與市場定位上的系統性能力。尤其是售後網絡尚未完全鋪開的情況下,小米能否滿足大規模用戶的服務需求,仍是未知數。

與此同時,雷軍還需在新車型SU7 Ultra和YU7上投入更多資源以維持產品競爭力。兩款車型定位高端與SUV市場,對小米品牌的溢價能力和技術積累提出了更高要求。

雷軍的新戰場:AI佈局的深意

汽車領域的突破,讓雷軍騰出手來將注意力轉向AI。這不僅是雷軍個人的興趣所在,也是小米生態系統的一次戰略延展。

AI技術在汽車上的應用,已經成爲汽車品牌爭奪用戶體驗的核心領域。雷軍早前表示,小米智駕業務的目標是做到行業第一,並計劃在智駕領域三年內投入超過60億元。通過AI大模型和智能算法優化,小米可以進一步提升SU7的自動駕駛能力,甚至將其技術優勢反哺到智能家居和消費電子領域中。

2024年,小米以千萬年薪挖角95後"AI天才少女"羅福莉,引發行業震動。羅福莉的加入標誌着小米AI團隊開始進入大模型技術研發的核心環節,這一戰略決策表明雷軍對AI領域有着長期佈局的雄心。

然而,僅有明星人物遠不足以支撐小米AI的未來。如何整合現有資源、完善技術閉環,並將AI成果快速落地到產品,是小米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與其他科技巨頭相比,小米的優勢在於其深耕多年的IoT生態系統。將AI技術融入智能家居、智能設備和汽車系統,小米有機會以"全場景覆蓋"的方式,爲用戶提供更完整的智能化體驗。這種生態化佈局,或將成爲小米在AI領域差異化競爭的重要籌碼。

在AI技術的加持下,小米汽車可以探索更多高價值場景。例如,通過語音助手實現更自然的車機交互,利用大模型技術優化自動駕駛體驗,甚至通過用戶數據分析實現個性化服務。

汽車作爲複雜場景,可以爲AI技術提供海量真實數據支持。從智駕數據到用戶行爲,小米可以利用這些數據提升AI模型的精確性與適配性,進一步完善其全場景智能生態。

從手機到汽車再到AI,雷軍的"第二曲線"

雷軍在直播中提到,"年年難過年年過,一年過下來還不錯。"這句略帶自嘲的總結,背後是他對小米未來的堅定信心。

2024年,SU7交付量的成功,讓雷軍看到了小米生態的強大延展性。2025年,他不僅希望通過30萬輛的交付目標證明小米汽車的行業地位,還試圖以AI爲支點,爲小米打開一扇全新的增長之門。

在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雷軍的每一次跨界與佈局,都帶着探索未來的魄力和思考。從手機到汽車,再到AI,小米的"第二曲線"充滿挑戰,但也蘊藏着無限可能。

未來能否如雷軍所願,小米成爲全球領先的科技企業?從汽車到AI的接力賽纔剛剛開始,但小米和雷軍的每一步,已經成爲行業不可忽視的風向標。

2025小米的新故事:"銷量、AI和全球化"

雷軍在跨年直播中立下的30萬輛目標,既是對小米汽車未來的野心宣言,也是對行業規則的一次挑戰。面對傳統車企的深厚積澱與新興品牌的激烈競爭,小米汽車要實現這一跨越,絕非易事。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小米的戰略已不僅停留在銷量上,而是以AI與汽車雙輪驅動,構建從硬件到軟件、從出行到生態的全新產業版圖。這不僅僅是一個銷量數字的較量,更是對未來出行方式的重新定義。

全球化與智能化浪潮下,雷軍押注的AI能否成爲小米突破重圍的關鍵變量?30萬輛只是起點,小米汽車背後站着的是整個小米生態體系的野心和能力。雷軍的flag雖然雄心勃勃,但真正令人期待的,是他和小米如何在這場AI與汽車融合的競賽中,用行動證明自己不只是喊出口號,而是成爲規則的重塑者。

2025年,他可能會走進城市的街頭巷尾,坐上每一位普通用戶的SU7,聽他們講車內的一些微不足道的改進建議;他也可能在打卡100次健身房時的一次揮汗如雨中,突然想到AI助手如何更加貼近人心的一個靈感。就像他直播中說的個人希望在 2025 年能有時間去更多的地方,把生活和工作完美結合,在走訪市場、瞭解用戶需求的同時,也能欣賞各地美景、品嚐美食等等。

數字與目標固然重要,但真正決定小米故事走向的,是雷軍能否始終保持那份深入一線的初心,像每一位消費者一樣,去期待美好,去相信改變。在造車的第三年、AI的第N次突破中,也許雷軍想告訴我們的,不僅是一個全球化科技企業的野心,還有一個普通人試圖用科技觸碰未來的執着與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