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薩斯終於醒悟了,但國產不是萬能解藥

導語

Introduction

豐田推動雷克薩斯國產,已是現實角度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之選。

作者丨北 岸

責編丨崔力文

編輯丨王 越

雷克薩斯國產的議題,已被業界討論多年,彭博社最近的一則報道,再次引發大衆對相關話題的關注。

幾位豐田中國的知情人士透露,豐田正在與上海政府接觸,討論新建一家全資子公司的可能性。

重點一,是實現100%獨資。在新工廠/公司的運作模式上,豐田希望自己能單獨出資,避開在華合資的諸多瓶頸,也省去一汽豐田、廣汽豐田二者的利益權衡。

重點二,是效仿特斯拉模式。據悉,豐田想爲雷克薩斯爭取到特斯拉在華的特殊待遇,包括稅收優惠、上海地方支持以及土地優惠等,且新工廠生產目標將聚焦純電動車型。

目前,談判還在關鍵階段。知情人士表示,雖然上海方面對吸引外資企業持開放態度,給豐田赴滬獨立建廠提供了土壤,但即使上海政府同意,後續還需要更高級別的審批。

這意味着,後面還有變數。

《汽車公社》也第一時間聯繫了雷克薩斯中國,官方表示,尚未收到國產的任何消息。但無論在滬建廠終局如何,豐田推動雷克薩斯國產,已是現實角度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之選,也是智能化與電動化時代,雷克薩斯品牌擺脫被動局面的大勢所趨。

面對更加內卷、且中國品牌豪華車勢力迎頭趕上的拐點時期,如何贏回昔日的輝煌,直面華爲、小米等新玩家的夾擊,雷克薩斯加速國產,已是扭轉局面的關鍵一役。

國產背後的利益權衡

“重劍無鋒”。

一直以來,上述四個字都是雷克薩斯品牌調性的最好概括,這也意味着,總體調性沉穩低調的豐田和雷克薩斯,無論是日本本土,或是中國這樣的核心市場,都是謀定而後動,重大目標幾乎都是“言出必踐”。

過去幾年,雖然豐田中國和雷克薩斯官方一再否認國產,或是給國產設立了諸多前提條件,但如果將時間線拉長,我們發現——雷克薩斯的國產,官方的舉動言論早有伏筆,但另一方面,國產遲遲沒有最新進展,利益權衡和市場大勢之下,雷克薩斯方面也有自己的考量。

熱議高潮之一,是2008年。

彼時,雷克薩斯完成進入中國的銷量爬坡期,勢如破竹,市場成績也超出豐田預期。雷克薩斯項目負責人曾林堂曾對國產一事公開表態,稱公司對中國本土生產並不排斥,但當時的雷克薩斯銷量還不足以支撐國產計劃。

“每年3-5萬輛,纔是一個高檔車品牌理想的國產基礎。”這是曾林堂給出的國產前提,不過,廣豐執行副總袁仲榮後來又對此加上新的條件,即“雷克薩斯單一車型達到五萬輛,纔會考慮國產”這一附加條件,無形中又把國產的時間線往後拉長。

熱議高潮之二,是2012年。

這一年,豐田直接把雷克薩斯中國生產一事,放在股東大會上公開說明。豐田章男在接受採訪時表態,把雷克薩斯放在日本生產,可以讓日本生產更具競爭力,雖然豐田不斷提高海外的產能能力,但保障日本本土生產,是優先項。

豐田章男發話之後,雷克薩斯中國高管也對此接受國內媒體的採訪,回覆是清晰的,即雷克薩斯暫無國產計劃。但當時,另一種說法似乎更能“安撫”業界對雷克薩斯國產的好奇心,即中國管理層給出的國產化最新參考值——

10萬輛規模時考慮國產。

2013年,時任豐田中國總經理的大西弘致表示,豐田已經有在華投產雷克薩斯的意向。但也是這一年之後,哪怕雷克薩斯在中國年銷量已經達到10萬輛分水嶺,官方對國產一說多次予以否認,說法也依舊保留一貫的風格,含糊其辭,且再也沒談及國產的年銷量前提了。

實際上,早在很多年之前,天津一汽豐田“新第一生產線項目”導入豐田TNGA新全球架構,就已經能夠實現和雷克薩斯車型共享零部件,甚至有望共線生產。

但背後,利益的權衡更爲現實。

第一個權衡,是南北合資。

豐田在華共有兩家乘用車合資夥伴,分別是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雷克薩斯若要在華生產,最棘手的問題,還是如何平衡一汽集團與廣汽集團的關係。

第二個權衡,是利潤。

在燃油車的黃金十年,豪華車品牌在中國市場賺的盆滿鉢滿,雷克薩斯也不例外。既然雷克薩斯“躺着也賺錢”,以進口的身份,基本上利潤都是豐田自己的,一旦國產,雷克薩斯在中國市場賺到的利潤,極有可能成爲合資夥伴的“印鈔機”。

第三個權衡,是市場。

早幾年,不少跨國品牌選擇在中國國產,主要動機還有搶佔市場先機和降低成本。但是對雷克薩斯來說,已經吃透燃油車時代的紅利,在中國已經沒有搶灘市場的必要了,且在日本本土生產,距離中國運輸便利,成本層面也在可壓縮的範圍。

第四個權衡,是日本本土。

正如前文所講,豐田日本的工廠已有足夠產能支撐,一旦在中國重新開闢工廠,意味着日本本土的部分產能將騰挪到中國。且中國本土化生產的新車,還能輻射亞洲其它國家與地區,對日本本土的產能利用率和就業不利。

複製特斯拉,不是萬能解藥

綜合權衡市場、利潤與合作伙伴的關係,其實並不難理解,豐田爲何在此時推進雷克薩斯國產進程。

從市場層面看——

過去的2023年,雷克薩斯中國銷量累計18.14萬輛,同比增長3%。雖然增長還在,但增速較前幾年已經放緩。實際上,2021年的22.7萬輛銷量成爲雷克薩斯最耀眼的成績單,此後則是一路滑坡,2023上半年,雷克薩斯長期把守的中國市場進口車品牌銷量冠軍頭銜,拱手讓給奔馳。

對比全球其它市場,雷克薩斯在北美、日本、歐洲以及東南亞市場均有強勁的增長勢頭,日本本土更是突破130%的同比增長,明顯高於中國市場。

另一方面,雷克薩斯去年在中國雖然同比增長,但這樣的成績,和不少豪華品牌一樣,是靠以價換量得到的。終端市場看,去年的增長主要依賴雷克薩斯ES(參數丨圖片)大幅降價,從長遠看,若要繼續同比增長,雷克薩斯未來在產品端需要更努力。

問題還是出在產品上。

豐田章男最早在2021年透露,雷克薩斯在2035年將在歐洲、北美和中國實現純電動銷量100%的覆蓋。這也意味着,未來十幾年,雷克薩斯將在豐田內部率先轉型爲純電動品牌,成爲豐田電動化轉型的“先鋒代表”。

可現實是,雷克薩斯的“先鋒精神”,僅僅體現在豐田內部,該品牌一旦與其他豪華品牌、或是中國走高端路線的造車新勢力“扳手腕”,燃油車型競爭力不足,電動化佈局又相對緩慢。特別是在電動化競爭最爲激烈的中國市場,雷克薩斯近年推出的新能源車型,距離新四化時代的“先鋒精神”,還差點火候。

雷克薩斯又一次“被國產”了——

前些年,業界每每聽到這樣的小道消息,都在等待雷克薩斯與豐田中國的官方迴應。大家關注的是,這個躺着也賺錢、加價紅利吃了多年的豪華品牌,將以什麼樣的高姿態,落地中國,本土化生產?或是,在合資與國產的博弈裡,廣汽豐田與一汽豐田對雷克薩斯的國產化之爭,兩家公司又分別作出什麼樣的讓步?

不過,時代變了。

盛景不再,大家關注的重心也變了。業界此次更關心的是,試圖複製特斯拉模式,豐田成功率究竟幾何?國產之後,雷克薩斯又將以什麼樣的戰術和部署,讓中國市場的利益最大化,且儘快趕上競爭對手狂奔的腳步?國產賣車只是目標之一,通過中國產業鏈輻射整個亞洲,豐田該如何計劃長遠?

豐田並不是不努力。

對於豐田品牌,與比亞迪等中國車企聯手,補齊短板,利用中國玩家的技術推出混動等車型,是短期內跟上市場的途徑之一。且就在剛過去的6月28日,廣汽豐田纔在科技日上宣佈,計劃與Momenta聯手,把自動駕駛端到端等技術搭載於新車,加快智能化純電動車的創新步伐。

對於雷克薩斯品牌,在上海爭取到特斯拉在華的特殊待遇,包括稅收優惠、上海地方支持以及土地優惠等,再通過智能化合作等方式補齊短板,明顯利大於弊。

不過,雷克薩斯目前面臨的問題,第一,是二線豪華品牌集體式微,且受到一線豪華品牌降價擠壓;第二,價格戰越演越烈,雷克薩斯品牌溢價不如往昔;第三,是中國軍團的好產品層出不窮,且迭代速度快,如華爲與蔚小理。

想解決上述三個問題的任何一個,都不是推進國產就能一勞永逸的。豐田和雷克薩斯,還將在其它方面做足功課。

|北岸|

不愛汽車的品酒師

不是好編輯。

THE END

微信號|iAUTO2010

“我爸給我買了臺豐田”,故事反轉了

20多萬的國產轎車,都被誰買走了?

沒人疼的合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