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公立體制崩壞 將孩子推向私中
正值私立國中招考季,北部不少私中報名人數暴衝,除與今年龍年效應、家長對108課綱不安有關外,去年新北割頸案竟也成家長搶着把孩子送進私中的關鍵。圖爲過去私中甄選畫面。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碰上龍年效應,加上社會事件使然,私立中學在少子化下迎來一波招生春天,然而在這想擠進私中窄門的一窩蜂現象下,卻也凸顯家長的焦慮和對現行教育體制的不信任。尤其新北校園割頸案後,教育部急補破網修改管教學生的相關規定,但公校教師管教權不彰仍是不爭事實,也難怪家長會想把孩子送到勤教嚴管的私中。
過去都說教育是脫貧、翻轉階級最好的手段,然而近年來隨着貧富兩極化,國教愈來愈顯露有能力者向上流動的趨勢,中產階級、菁英階層的父母更傾向讓子女走入私校,甚至自學、留學等體制;反之,沒有經濟餘裕或能力並不出彩的家庭,只能不得不繼續待在公立學校。
趕走中產階級家庭的,正是逐漸敗壞的公立體制。
近年地方中學屢發生校園暴力事件,同儕被殺、教師被打,但校園機制卻顯得愛莫能助,問題在於,近年政府盼解構過去的威權校園,或改造爲一融入式、更契合人權的教育型態,但卻沒有能力在解構後,重新建立能保障師生權益的體制。
先無論縮限教師管教權一項,連特殊生於融合式教育現場難題、少關所少年入校機制均長年無解,於是不得不配合政策的公立中學,近年容易呈現真空狀態;相較之下,私立中學則取巧得多,除自設門檻篩選學生家庭外,還能「好言相勸」逼走其認爲不適合的學生,某方面達成了家長心中「因材施教」的理想。
正是私立中學極度功利的存在,反而在公立體制逐漸塌陷的當下,變成了許多家長的避風港。私立中學招生開紅盤的幕後推手,並非家長多看重升學,而是公立體制愈來愈顯空洞、徒剩華麗的教育辭藻,政府如何重建公立體制,正是未來最大考驗。